2011年假新闻问题研究综述
○张冰清
【摘 要】本文对 2011 年学界关于假新闻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重新梳理了假新闻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假新闻这一概念在近年来实际运用中所涵盖的多种形态;二、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析了新环境下假新闻的成因;三、总结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国外防范假新闻的经验,并提出在当前形势下,防范和治理假新闻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假新闻 失实新闻 职业道德
新闻失实主要指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导致的新闻
报道不能准确反映事件实际情况的现象。 主观原因一般包 括个人的文化结构、 修养、 喜好、 性格以及世界观的异 同; 而客观原因则有两部分, 一部分由于时间、 空间以及 文化跨度过大, 另一部分是由于生活或者事件发生地的政 治和社会生态等短期内不可更改的稳定因素。
新闻失实一般存在于两个层次面, 一是新闻报道总体 情况与社会实际情况相比存在失实, 这种失实往往是由于 记者在选取采访对象的时候忽视了对象的代表性, 当然也 有为了迎合某种政治的和实际利益的诉求及合作方的公关 诉求而故意拔高或者故意贬低的命题; 二是对某个具体新 闻事件报道的时候存在扭曲, 这种扭曲往往由个人的文化 偏见和观点取向而引致的选择性报道或者对信息使用特殊 表达组合, 以达到某种宣传目的的行为 [1] 。
新闻失实的表现多种多样, 总起来说不外乎扭曲事 实、 新闻操作、 报道缺失三种比较大的类型。
新闻失实的影响导致公信力危机、 社会公平缺失危
机、 掩藏社会矛盾危机以及营造社会幻想危机, 追其缘 由, 笔者根据掌握的材料把新闻失实大致分为不可能真
实、 求新、 利益行为、 职业素养欠缺、 社会及文化原因、 相关法规体系欠缺六个原因。 笔者认为, 在做好记者基本 保障和加强记者职业修养的同时, 还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 面杜绝失实的新闻报道。
首先,完善内部规则和流程执行。
另外, 编辑过程中一定要注
意用批判的眼光并最好有撰稿人在场或者把编辑好的稿子
交由撰稿人审阅, 以防遗漏掉重要的信息, 造成信息缺失 性失实。 严格执行内部检查制度和包括运用交叉核实在内 的新闻信息核实方法, 严格控制内部新闻的造假,
其次, 启动大众监督机制。另外, 关于加强新闻媒体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硬件设 施建设、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知识广泛性和分析能力的培 养
论新闻失实及防范对策 孙胜男
一、新闻失实的表现
1、追求轰动,登“假”上报。受市场利益驱使,把明知 是假的,但却能吸引读者的“新闻”登上报纸。
2、缺乏鉴别,以点带面。目前记者大多较年轻,充满 了青春的活力,但却缺乏对新闻事件、信息的敏感和鉴别 的经验,他们往往爱当仲裁者、执法者、某一方面的代言 人,但由于知识面、社会历练等因素,不能把报道客体置 于全局考虑,看问题失之辩证,失之全面。
3、知识欠缺,不懂装懂。由于记者对所报道的东西了 解甚少,不懂相关知识,使新闻报道中出现一些常识性的 错误。如上海某报曾刊登过一篇通讯员采写的赞扬武警 部队训犬员事迹的通讯。文中有这样的表述:“时值盛夏, 上海的气温连续高达 35 度以上,但每天训犬结束后,他 总顾不上自己,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给警犬冲刷身上的汗 水”。可狗是不出汗的,也就没有冲刷汗水之说。
4、凭空捏造,谋取私利。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宣传任
务,任意虚构情节,添枝加叶,夸大细节,添油加醋。尤其 为了塑造典型人物的光辉形象,强调“宣传点”,可以把典 型没有说的话硬塞进典型的嘴里,把别人做的事移植到 典型身上,记者的笔成了医生的手术刀和雕塑家的雕刻 刀。有时由于地方利益的驱使或为了报答某人的恩惠,记 者和新闻单位把明知是假的新闻也登到报纸上去。 5、假象当前,无力看穿。假如记者认识能力低,不能 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就会上当。如某市原市委书记,上任 后以索贿、受贿甚至行骗等手段敛取了一千多万元。当该 书记到某县视察时,中午装模作样一番,不吃生猛海鲜, 而是和大家一起吃了碗阳春面。这种高超演技,居然把记 者感动得又是拍照又是写消息,见报后自然招来了老百 姓的一片骂声。
二、新闻失实的成因
记者本身职业素质不高和职业道德缺失是新闻失实 的重要因素。
其次,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应 该有新闻道德。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 德的核心,也是对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防范对策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新闻工作 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 职业精神,使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牢固构筑起防止新 闻失实的坚强防线,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其次,要建立防范虚假、失实新闻的长效机制,健全 新闻法规,依法惩治新闻领域的腐败现象,从根本上维护 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提高新闻队伍修养,弘扬职业道德,
再次,无论是什么媒体,无论是正式或聘用人员,都
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强化编辑责任,对内容进行核实、求证,编 排和标题要符合总体真实,建立严密的业务流程制度。
浅谈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对策浅谈
许建国(天津今晚报新闻研究所 天津 300100)
二 造成当前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
1.政治性原因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中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实事 求是的原则 ,
为新闻真实这一内在规律的实现 ,
提供了根本保证 ,
从而有可能防止 、
减少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 。
2.经济性原因。 有偿新闻是虚假新闻的孪生兄弟。 现实是如此 严峻地向新闻真实性发起挑战 。
少数新闻工作者为了新闻媒体 的物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
,失去人格 ,抛弃新闻品格 ,以新闻真实 性原则作交换
,对一些以为用钱可以买到一切的人进行任意拔高,
甚至造假,做不负责任的“吹鼓手”,失实乃至虚假新闻便由此产 生 。
竞争性原因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新闻单位之 间
、个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工作性原因主要编辑记者是违反采写编的工作流程造成新 闻失实
。 很多假新闻的出笼与记者作风欠佳有关,这一点体现在
获取新闻线索、采访、写作、编辑整个新闻传播业务流程之中。
三 新闻失实的应对
1.树立职业意识 ,明确职业规范基于我国传媒业发展的特殊 环境和历史传统 ,
我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规范意识较为淡薄 从职业规范的层面应对新闻失实 ,
是一种较为长远的做法 。
2,以法律规范新闻报道长期以来 ,由于法制观念的落后 ,致使 法律规范在新闻界形成了一定的空白, 用法律之剑监督规范对制 止假新闻的出现将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对有意制作撰写假新闻的 编辑记者给以一定的处罚 ,
对产生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者 给以法 律制裁 ,
刊载播发假新闻的新闻单位也应予以处罚和法律制裁 , 这
样在重罚之下将大大减少假新闻的出现 。
3.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公众是媒体运作环境中各方利益的集 结点 ,
来自社会的监督对减少假新闻 ,
具有根本意义
。新闻失实 , 在主 、
客观两方面的作用下交叉发生 ,
产生影响 。 防
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象是一个系统工程 ,
关键取决于党风和社会 风气的根本好转
,取决于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 新闻失 实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防止新闻失实应当多管齐下 、标本兼治、狠 抓严管
、持之以恒。 原中宣部长新闻界的前辈陆定一,遭受“文革” 十年迫害,九死一生。 但他一直强调“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 实问题
。 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 ” □ 王 桂 星 ︵ 平 顶 山 晚 报 , 河 南 平 顶 山 4 6 7 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1年假新闻问题研究综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