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确定白喉杆菌是否产毒素可根据( ) A、菌体排列及异染颗粒特征 B、Elek平板试验
C、亚碲酸盐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D、锡克试验
5、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可作初步鉴定的细菌是( )
A、白喉棒状杆菌 B、百日咳鲍特菌 C、大肠埃希菌 D、伤寒沙门菌 6、既有荚膜又有芽胞的细菌是( ) A、肺炎克雷伯菌 B、炭疽芽胞杆菌 C、 枯草芽胞杆菌 D、蜡样芽胞杆菌 7、对炭疽病动物采集标本要特别禁止( ) A、取舌尖 B、取耳尖
C、 局部病灶的病变组织 D、宰杀后解剖
8、下列哪种细菌的菌落为卷发状( ) A、蜡样芽胞杆菌 B、炭疽芽胞杆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阴道加特纳菌 9、以下哪个不是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
A、革兰阳性 B、菌体呈竹节状 C、专性需氧 D、感染后病死率不高 10、白喉棒状杆菌易形成异染颗粒的培养基是( )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亚碲酸钾平板 D、吕氏血清斜面
二、填空题
1、白喉棒状杆菌是 病的病原体。 2、白喉棒状杆菌根据在亚碲酸盐培养基上的菌落特点和生化特性,可分为 、 、 三个生物型。
26
3、白喉病人、恢复期带菌者或健康带菌者为白喉的 。 4、白喉棒状杆菌的传播途径是 、 。
5、炭疽芽胞杆菌的鉴别试验包括 、 、 、 。
6、白喉棒状杆菌革兰染色呈 ,用阿伯脱染色可在菌体一端或两端或中央有明显的染色较深的颗粒,称 ,可作为白喉杆菌形态学鉴别要点。
三、名词解释 串珠试验、异染颗粒
四、简答题
1、为什么白喉棒状杆菌在亚碲酸钾血平板上会产色?
2、简述串珠试验的原理。
【习题2】
一、名词解释
串珠试验、异染颗粒、线索细胞
二、填空题
1.白喉棒状杆菌是 病的病原体。 2.白喉棒状杆菌根据在亚碲酸盐培养基上的菌落特点和生化特性,可分为 、 、 三个生物型。 3.白喉病人、恢复期带菌者或健康带菌者为白喉的 。
4. 试验是调查人群在感染或计划免疫后对白喉是否产生免疫力的试验。是根据抗原抗体的原理,测定机体有无 抗体的存在。
5.炭疽芽胞杆菌的鉴别试验包括 、 、 、 。
6.白喉棒状杆菌革兰染色呈 ,用阿伯脱染色可在菌体一端或两端或中央有明显的 染色较深的颗粒,称 ,可作为白喉杆菌形态学鉴别要点。 7. 和厌氧菌在阴道过度生长则可引起细菌性阴道炎。
三、单项选择题 【A型题】
1.白喉棒状杆菌易形成异染颗粒的培养基是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亚碲酸钾平板
D.吕氏血清斜面 E.伊红美兰平板
2.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可作初步鉴定的细菌是
A.白喉棒状杆菌 B.百日咳鲍特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牛布鲁杆菌 E.军团菌
3.白喉的主要的传播方式是 A.血液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垂直传播
D.接触传播 E.消化道传播
4.关于白喉棒状杆菌生化反应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
A.发酵葡萄糖、麦芽糖
27
B.产酸 C.不分解蔗糖
D.分解尿素 E.不还原硝酸盐
5.下列哪项试验不是作为鉴定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的鉴定试验( ) A.艾里克平板毒力测定 B.SPA协同凝集试验 C.对流免疫电泳法 D.青霉素抑制试验 E.毒力中和试验
6.确定白喉杆菌是否产毒素可根据( ) A.菌体排列及异染颗粒特征 B.亚碲酸盐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C.Elek平板试验 D.锡克试验 E.串珠试验
7.使白喉棒状杆菌菌体呈黄褐色,颗粒呈紫黑色的染色方法是( )
A.Neisser染色 B.Albert染色 C.美兰染色
D.革兰染色 E.抗酸染色
8.白喉棒状杆菌的治病因子是
A.芽孢 B.菌毛 C.内毒素 D.外毒素 E.荚膜
9.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可作初步鉴定的细菌是
A.白喉棒状杆菌 B.百日咳鲍特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牛布鲁杆菌 E.军团菌
10.下列哪种细菌菌落为卷发状
A.肺炎克雷伯菌 B.炭疽杆菌 C.阴道加特纳菌
D.蜡样芽胞杆菌 E.溃疡棒状杆菌
11.下列哪种细菌不属于需氧芽孢杆菌 A.枯草杆菌 B.炭疽杆菌 C.蜡样芽孢杆菌
D.溃疡棒状杆菌 E.多粘杆菌
12.既有荚膜又有芽胞的细菌是( ) A.肺炎克雷伯菌 B.炭疽杆菌 C.枯草杆菌
D.蜡样芽胞杆菌 E.白喉棒状杆菌
13.下列关于炭疽芽孢杆菌描述错误的是 A.两端平截,呈竹节状 B.芽孢位于菌体一端呈椭圆形 C.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粗糙型菌落,边缘不整齐
D.在血琼脂培养基上不溶血或微溶血 E.是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14.下列哪种细菌的菌落为卷发状( ) A.蜡样芽胞杆菌 B.炭疽芽胞杆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阴道加特纳菌 E.产单核李斯特菌 15.炭疽芽孢杆菌的抗原有
A.炭疽毒素 B.菌体抗原 C.荚膜抗原 D.芽孢抗原 E.以上都是 16.鉴别炭疽芽胞杆菌和其他炭疽芽胞杆菌的试验是
28
A.氧化酶试验 B.触酶试验 C.O/F试验
D.串珠试验 E.DNA酶试验
17.产单核李斯特菌经革兰染色,哪项是正确的( )。
A.幼龄菌呈阳性 B.幼龄菌呈阴性
C.陈旧培养物,幼龄菌均呈阴性 D.陈旧培养物,幼龄菌均呈阳性 E.陈旧培养物呈阳性
18.在血琼脂平板上呈浅灰白色似毛玻璃样菌落并有β或α溶血环的细菌最可能是 A.白喉棒状杆菌 B.枯草杆菌 C.蜡样芽胞杆菌
D.产单核李斯特菌 E. 星形奴卡菌
【B型题】 A.水疱 B.胸腔渗出液 C.粪便或呕吐物 D.脑脊液
19.对皮肤炭疽采集的标本是 20.脑膜炎炭疽采集的标本是 21.肺炭疽采集的标本是 22.肠炭疽采集的标本是
第十六章 病毒的常规检验
【习题1】
一、名词解释
病毒、病毒体、裸病毒、缺陷病毒、顿挫感染、干扰现象、病毒的灭活
二、填空题
1. 病毒体的基本结构包括 和 ,二者构成 。辅助结构有 和 。 2. 病毒体大小测量单位是 ,必需用 显微镜观察。病毒体结构对称型包括 、 和 三种。 3. 病毒的增殖周期可分为 、 、 、 和 五个阶段。
4. 病毒核酸的功能有 、 和 。
5. 病毒衣壳的功能有 、 、 和 。
6.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形成的早期蛋白质,其功能是 和 ;晚期蛋白质功能是 。 7. 含病毒的组织块常用 保存。
8. 病毒分类的主要依据为 、 、 和 。
三、选择题
1.病毒的测量单位是
A.微米(u m) B.厘米(c m) C.毫米(mm) D.纳米(n m) E.分米(dm) 2、下列哪项结构是病毒体
A.核衣壳 B.衣壳 C.壳粒 D.包膜 E.刺突 3.病毒的人工培养的方法是 A.组织培养 B.动物接种
29
C.鸡胚培养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4.病毒的基本结构是 A.核酸、包膜 B.衣壳、包膜 C.核酸、包膜和刺突 D.衣壳和核酸 E.核衣壳和包膜
5.病毒增殖、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A.质粒的核酸 B.衣壳蛋白 C.病毒核酸 D.包膜糖蛋白 E.脂多糖 6.病毒的复制方式是 A.二分裂 B.原体、始体
C.孢子、菌丝 D.自我复制 E.有丝分裂 7.病毒与衣原体的相同点是
A.无细胞结构 B.活细胞内寄生 C.只含1种核酸 D.对抗生素敏感 E.以复制方式增殖 8.病毒的早期蛋白是指 A.衣壳蛋白 B.膜蛋白 C.RNA/DNA多聚酶 D.核蛋白 E.基质蛋白
9.有包膜的病毒侵入细胞的方式是
A.胞饮 B.直接穿入 C.吞噬 D.膜融合 E.裂解细胞膜 10.保存病毒株的最佳温度是
A.-70℃ B.-20℃ C.4℃ D.室温 E.37℃ 11.缺陷病毒本质上是指
A.包膜刺突缺损 B.衣壳缺损 C.基因组缺损 D.复制周期不全 E.病毒酶缺损
12.就结构与组成来说,病毒是一类 A.体积最小的微生物 B.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C.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D.非细胞型微生物 E.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微生物 13.病毒的核酸是 D.DNA和RNA E.tRNA
14.现认为仅含有蛋白成分、不含核酸的传染颗粒是
D.缺陷病毒 E.小DNA病毒 15.关于病毒的特性,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以复制方式增殖 B.只有1种核酸 C.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D.对抗生素不敏感 E.对干扰素敏感
16.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细菌强的主要原因是
C.缺乏酶类 D.有衣壳保护 E.带正电荷
18. 下列哪种病毒在60℃30min不能被灭活
D.EB病毒 E.以上都不可以
19. 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显著特征是。 A.具有感染性 B.独特的繁殖方式 C. 体积微小 D.细胞内寄生 E.以上都是
20.判断某病毒是否有包膜可用下列哪种方法?
A.超速离心 B.细胞病变
C.对脂溶剂的敏感性 D.对温度的抗性 E.对石炭酸的敏感性
30
21.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蛋白质的病毒核酸类型是
A.dsDNA B.dsRNA C.(-)ssRNA D.(+)ssRNA E.ssDNA 四、简答题
1.简述病毒和细菌在体外培养、繁殖方式、核酸构成及对抗生素敏感性方面的异同? 3.病毒有哪些重要特征?
【习题2】
一、名词解释
水平传播、垂直传播、隐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包涵体、IFN、NT、内基小体、 CPE
二、填空题
和 。 2.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表现为 、 、 、 、 。 龄,常见的接种方法有 、 、 、 、 、 。 4. 实验室分离培养病毒的方法主要有 、 和 。
5. 病毒常见的传播途径有 、 、 、 和 。
A.DNA B.RNA C.DNA或RNA
A.类病毒 B.拟病毒 C.朊粒 2.简述病毒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
A.只有一种核酸 B.大多有包膜 1.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膜的改变有
A.麻疹病毒 B.轮状病毒 C.乙肝病毒 3. 用于病毒分离的鸡胚通常选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微生物检验 习题集(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