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叙述了一群年轻人在旅行中看到贫民疾苦生活而引发反思与探讨。教师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按故事发生顺序找出主要信息,如:had gong into the markets→what we acturally saw... →the poverty... →an air of sadness... → moves a person to care about humanity → talking about ... → I suggested... →brainstorm ways... → a sense of determination → feel a call to action。分析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三类信息,即what they saw,how they felt,what they did。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三类信息进行综合思维,会发现本文呈现了“由表及里”的变化过程:一群年轻人无意中见到如此贫困场面,然后情感变化,由伤感转为同情,最终心里触动,帮助之心油然而生。由此学生能体会到这些“年轻人的内心变化”是该短文的核心所在,从而感悟出“关爱弱势群体”这一主旨要义。
在阅读理解的语篇分析中同样可采用这种从分析到综合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通过梳理文本信息,发现这些信息的逻辑线索,感悟文章的主题和作者要表达的观点。通过以上方式的语篇分析吗,学生会养成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的线性思维习惯,有利于他们理性思维的发展。
3.借助选项联系,培养“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式
高考试题评析是高考英语复习中常见的呈现方式。高考语料中阅读理解部门的题目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判断与推理。在该部分试题评析中,常会分析设问或题干、选项、文本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借此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的思维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推出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是由一般原理推演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两者既相互独立,有相互依存。归纳与演绎其实就是推理。高考试题的选项都经过缜密考虑,有较强的干扰性,但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推理的思维过程。阅读理解题中的选项可能是前提,也有可能是结论。教师可先让学生判断问题或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然后依据文本具体信息分析选项。若选项是结论,必然依据文本具体信息分析选项。若选项是结论,必然要寻找与之相关的前提;若选项是前提,要判断前提与文本的相关程度。若2010浙江卷阅读理解52题: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 Multitasking has become a way of life. [B] Multitasking often lends to efficiency decline. [C] Multitasking exercises need to be improved.
[D] Multitasking enables people to remember things better.
教师让学生观察选项,先判断是结论还是前提,然后揭示选项的内涵。从选项分析看,选项是要推倒的结论 ,A与D说明multitasking有好处,B说明multitasking有坏处,C说明multitasking exercises不理想。对四个选项进行归纳推理,可知结论选项主要涉及multitasking的利弊;接着需要查找推断出multitasking利或弊的前提。查阅短文发现,文中提及multitasking可导致压力、焦虑增加和记忆丧失,并举例加以说明。将这些弊处进行归纳,可以推断出“multitasking会导致做事低效”的结论。在整个过程中,两次运用了归纳推理。
再如2011浙江卷阅读理解41题:
What did Paula Ceely think was the cause of her accident? [A] She was not familiar with the road. [B] It was dark and raining heavily then. [C] The railway workers failed to give the signal. [D] Her GPS device didn't tell her about the crossing.
显然以上选项都是前提。分析这些选项,所有前提都是成立的,都有可能是引起这起车祸的原因。依据演绎推理思维方法,由前提的真可以必然推导出结论的真。由此只要依据短文信息判断哪个前提是真实的即可。在此过程中,运用了演绎推理中关于前提与结论间的关系的原理。
在阅读理解试题的讲评中,教师要厘清选项之间的关系、选项与设问或题干之间的关系、选项与文本之间的关联度,引导学生把握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养成有效推理与正确论证的思维习惯。
4、借助文本解读,培养“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式
高考阅读理解短文内涵较丰富,可以充分挖掘。要深度挖掘,离
不开对文本的解读。在文本解读中,可以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式。抽象是对同类事物,抽取其共同的本质属性,剔除非本质的东西。概括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联接起来或把个别事物的某种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抽象与概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出文本起承转合的内容,展开比较、分析和综合,从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下文以“2009浙江卷阅读理解A篇解读”为例:
该短文叙述了“一个博士生将送给女友的花转送给一位失去丈夫的老太太”的感人故事。学生队伍恩本表面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可首先理出故事发展过程:博士生买花赴约,遇上老太太,开始攀谈,老太太向他讲述已故丈夫对她的真挚爱情和浪漫情怀,博士生为之感动,将花转送给老太太,由此未能准时赴约,但最终赢得了女友的放心;之后运用抽象思维,去除故事中非本质成分,留下关键性内容,即贯穿始终的\;然后对\进行解读,在解读过程中要运用概括思维方式。文中博士生想送给女友的“flowers”代表对女友的爱情,已故丈夫生前所送的“flowers”代表对老太太的爱情,而博士生后来转送的“flowers”代表鼓励老太太的关爱,从中可以概括出“flowers”是代表一种爱,而且爱是可以传递的。在文本解读中,概括思维的方式不同,其解读出的内涵也不一样。若从“flowers”在不同对象间的得失角度分析,可以概括出“失去就是得到”这一辩证观点。
通过文本解读,可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其概括能力;同时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其思路,有利于评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文中所阐述的几种逻辑思维的培养方法不是独立运行的,只是在利用高考英语语料某些元素训练时有所侧重而已,这些思维方法应该是综合运用的。在高中英语学习中,逻辑思维可以促使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广大英语教师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做起,将本文所阐述的思路迁移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逻辑思
维能力的培养常态化。
参考文献:
1、范晓“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第6期
2、王洪《逻辑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09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 英语》,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年
4、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0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 英语》,浙江摄影出版社,2010年
5、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1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 英语》,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依托高考英语语料,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