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0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管理史》各章思考题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一章思考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C )朝的教育指导思想。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 D·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D )朝的教育指导思想。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 D·汉

3·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B )。

A·汉代的太常寺 B·北齐的国子寺 C·隋代的国子监 D·唐代的国子监 4·宋代掌管一路州、县学政的机构是( A)。 A·提举学事司 B·提学使司 C·社学 D·提学官 5·明清科举考试的步骤是(D )。

A·州县试—省试 B·州县试—省试—殿试 C·州县试—省试—礼部试 D·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二、多项选择题

6·“独尊儒术”对封建教育管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BE )。 A·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逐渐被封建社会公认为“为政之首” B·文化教育的儒学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C·强化了封建教育的消极因素 D·阻碍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E·较充分发挥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重大作用

7·“学在官府”对教育所产生的管理效应为( ACD)。 A·文化教育为官方所垄断 B·不办学校 C·官师合一 D·政治与教化形成封闭系统 E·鼓励私学

1

8·科举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在于(ABE )。

A·选士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B·选士重才学,轻门第,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C·选士重考试,有利于强化封建士子读书做官心理 D·选士重八股文,有利于推广规范的文体

E·选士有一个较客观的统一的衡量标准,有利于保证人才质量 9·科举对封建教育的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有( ABCDE)。 A·考试内容局限在儒经,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造成空疏学风 B·科举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

C·把读书、应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支配了学校教育的方向 D·读书做官的学习目的严重影响了封建士子的思想 E·考试的不正之风败坏了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10·科举制度与选举制度相比,其特点主要在(BE )。 A·主要由地方官府考察推荐 B·主要由个人自愿报名 C·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D·以地方官吏的评价为依据 2 E·以送礼行贿为依据 三、名词解释题 1.学在官府

夏、商、西周时期官学的管理特征。当时的文化典籍都藏于宫廷、官府之中,由专门 的文化官吏世袭保管,决定了当时的学校完全由宫廷和官府所垄断。学校既无特定的教师,

也无专职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后人将这种教育机制称之谓“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 , 其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政教合一;其二,官师合一。这一特征表明当时的政治与

2

教育形

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2.察举制

察举亦称荐举,是汉代选拔人才、补充官吏的重要制度之一。察举制是由地方官根据 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人才,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以不同官职

的选官制度。其选举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 3.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主要选士制度。它是指各州、郡的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地

人士,并以其品状上报朝廷,作为吏部授官的重要依据的一种选士制度。由于其品评中注重

了对士人家世的考察, 在门阀政治占据上风的历史条件下,它保证了门阀士族任官的资格和特权 4.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之一。它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 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

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制度,废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后历时 1300 年。 四、问答题:

1.如何评价秦朝“以法为教” 、 “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

秦朝所推行的文教政策对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它也为封建教

3

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秦朝没有办学校。它仅仅借助官吏作用来实现对人们的教化,

以法律教育取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否定学校教育,这就又回到了“学在官府”的状态。这是 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倒退。尤其是秦王朝企图借助文化专制的手段来维持这一局面,不但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带来了摧残破坏,而且加剧了社会矛盾,削弱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成 为加速秦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2.如何评价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其一, “独尊儒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文教政策,是对“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完全否定,将文化教育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地位。自此以后,教育逐渐被 封建社会公认为是 “为政之首” 。 从这一意义看,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二,实现了文化教育的儒学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这种政治伦理化的教育,被历

代统治者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较充分地发挥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重大作用。所

12 以说,汉代“独尊儒术”是中国古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文教政策,对封建教育起了规范 化和定型化的作用。当然, “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也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极大 地限制了学术的发展, 局限了封建教育的功能拓展, 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3.中国古代文教政策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是以维护宗法制度和封建国家

整体利益为施教的出发点的,是通过道德政治化来强化国家意志。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

4

的这样 一些特点,导致各朝代的文教政策总是从国家统治的角度来规定教育发展的方向,这就必然 强化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忽视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教育的独立地位, 压抑和扭曲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所以,从总体讲,在大一统的政治氛围下,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具有单一性和专制性的特色,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教育发展一刀切的传统,缺乏多元性和灵活性。 4.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发展呈现着怎样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学校体制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化到多样化再到单一化这样一个过程, 体

现了国家教育的宏观调控机能不断强化的总趋势; 第二,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以培养统治人 才为目的,因而其学校的建构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第三,正由于此,古代教育突 出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第四,中国古代的地方学校由中央集中 控制;第五,中国古代学校体制的变化实质体现为封建统治集团对社会成员的教育权利的调控。

5.科举制度与选举制度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科举制度的特点是专门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两汉、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选士,虽然也有考试,但是以地方考察选举为主,考试只是用以决定授予官职的高

低,而不影响被荐者入仕的资格。这是两种制度的区别之一。选举制度是由地方察举,关键

是靠官府的推荐。 而科举制度则是自愿报名, “怀牒自列于州县” , 这是两种制度的区别之二。

6.科举制度取代选举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外教育史复习题在线全文阅读。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0136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