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枚的“性灵说”(上)]的字幕:
? 我们现在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第十三讲,袁枚的“性灵说”清代袁枚的“性灵说”。袁枚是清代乾隆皇帝时代的江南才子,也是著名的一个文学评论家。他的诗话代表作就是《随园诗话》,这是很有名的。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 袁枚生于公元1716年,卒于公元1798年,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时候的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的知县,然后他辞官后就居住在江宁,就是现在南京附近的江宁。他在小仓山修了一个园林,号随园。
? 他后来写的一些书都是以随园命名,像《随园诗话》等。他的书信颇具特色,他的诗歌,多抒发其闲情逸致。所以袁枚在人们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有才学,有才华的一个文人。
? 他的文学批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性灵说”,“性灵说”他的文学批评的思想继承了晚明思想解放者的观点,特别是公安三袁和李贽、汤显祖等人的思想。在学术思想上,袁枚反对盲目地崇拜圣人经典,他对当时的乾嘉考据学,就是乾隆年代的汉学考据也表示不满,
? 认为“宋学有弊,汉学更有弊”,因为他认为宋学空谈性理,固然不好,像程朱理学。但汉学就是从汉代,因为乾嘉考据学主张就是继承两汉的学术,他认为两汉的学术更有弊,为什么呢?两汉的学术引导读书人钻牛角尖,在考据当中讨生活。所以从这些地方来看,
? 袁枚的思想是比较解放的。下面我们来谈袁枚性灵说的第一个问题,一 “性灵说”什么是性灵?什么是袁枚的性灵说?袁枚性灵说的真髓,就是对于性灵的倡导。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公安三袁当中的老二袁宏道,在《序小修诗》当中,
? 曾经称赞他的弟弟袁中道的诗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以最早的性灵说是从公安三袁来的。袁枚谈性灵也是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但是,袁枚的性灵说又和公安三袁有所不同,他有明显地针对性,
? 这就是反对乾隆皇帝的沈德潜的诗教说与格调说。沈德潜是乾隆时候的一个著名的诗歌批评家,他写过五格诗的别栽,也就是《唐诗别裁》、《宋诗别裁》、《元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还编过《古诗源》。沈德潜的这些选诗
? 和编诗的选本都非常有名。而且沈德潜秉承了乾隆皇帝的意旨,在诗歌批评领域当中鼓吹“温柔敦厚说”,鼓吹“格调说”,以配合乾隆皇帝时候,对臣民的教化,对儒家学说的张扬。沈德潜诗教说的核心就是强调诗的“理性情,善伦物。”什么叫“理性情,善伦物呢”?
? 沈德潜说诗歌从《诗经》开始三百篇就有一个好处,调协人的性情,和善人际的关系,具有道德教化作用。但是袁枚就突出了诗歌的审美功能。袁枚的“性灵”概念,它大概是一种人的真情实感的表现。 ? 在魏晋南北朝文论当中,就出现了“性灵”这个词,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序志》当中说:“岁月飘忽,性灵不居。”——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这里的“性灵”就是指人类。刘勰认为,人在天地之间,是所谓的性灵所钟,也就说是天地之心的凝聚。这里的“性灵”就是指人为宇宙的精华,
? 万物的灵长,这里的“性灵”就是指人类。后来的,比如像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当中说到:“文章标举兴会,发引性灵。”——南朝梁·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这里的“性灵”主要是指心灵感情。钟嵘在《诗品》当中,赞扬阮籍的诗歌“可以陶性灵,发幽思。”——南朝·钟嵘《诗品》这里的性灵也是指人的心灵世界。
? 所以,袁枚对钟嵘的《诗品》是十分赞赏的。《诗品》当中提倡自然英旨,提倡诗歌陶性灵、发幽思,反对在诗歌当中过分的用典,过分的讲究声病,就是声律之说。这些基本观点为袁枚所汲取。 ? 所以袁枚曾经说过,“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袁枚这首诗主要是针对有些人把抄书当诗,认为学诗就是如何在诗中用典。这种现象就是宋代的江西诗派,到袁枚时代,这种作诗的人还是有。所以袁枚认为抄书不等于作诗,
? 如果他抄到钟嵘的《诗品》的时候,见到《诗品》所说的陶性灵,发幽思,像钟嵘就提倡自然英旨,提倡兴会神到。袁枚意思说,他抄到钟嵘的《诗品》的时候,他应该明白什么叫性灵了,作诗该怎么所作了。所以这是袁枚“性灵说”的源头,
? 他是在中国古代的诗学批评当中有这个传统。最典型就是六朝,因为六朝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提倡个性,提倡真情实感,魏晋风度,就是以个性、情感为它的两个基本的内涵。
? 袁枚继承了六朝的性灵说,但是他又特别强调明清以来文学艺术和文人的鲜活的生命感和世俗生活的体验。明代以来,市民阶层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赞扬这种市民生活,所以明清的知识分子对世俗生活,对市民社会,
? 和传统的知识分子不一样,他们是加以赞赏的,他们尽情的享受生活,追逐日常生活的这种享乐性。从历史上记载,袁枚在生活当中,也是很会享受,挺讲究生活的情趣。他喜欢艺术,喜欢读书,喜欢品茶,喜欢美食美味。他的行为多少在卫道者看来也有一些不端。
? 比如,他招收了很多女弟子,教她们读书写诗,在别人看来也是属于文人无行。所以,袁枚所提倡的性灵说,实际上是有明清以来的对世俗生活的体会和感受,而不是概念当中的性灵,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受。所以他在《随园诗话》卷一当中
? 就说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如此,然后可与论诗。”——清·袁枚《随园诗话》袁枚认为,所有的东西,包括日常生活,他以日常生活的
? 饮食、美味作比喻,认为食物贵在鲜活,如果不是鲜活的,生吞活剥的,再珍贵也没有价值。他就说了熊掌、豹胎,都是属于最珍贵的食物,但是袁枚意思说,你生吞活剥,不知其味,你还不如那个廉价的,新鲜的
? 一棵蔬菜,一棵竹笋那样。他说牡丹、芍药都是富贵之花,很美丽,但是你要是说用剪彩纸剪的做的牡丹、芍药,那还不如野蓼山葵,还不如那些长在水边山间的野花漂亮,为什么呢?野草、野花是自然的,所以袁枚进而得出“味欲其鲜,趣欲其真,
? 人必如此,然后可与论(诗)。”他说,味一定要鲜,趣味一定要真,袁枚就提出趣味一定要真,不能做假,做假就是再高贵也是没有意思的,人必如此,然后可与论诗。在袁枚看来,人的地位,人的外在的东西并不重要,作诗的时候一定要讲究真性情,真趣味。这种思想很明显地是带有明代思想解放者的 ? 审美趣味的。袁枚所说的趣味,而且对趣味提的要求就是真和鲜,这明显地有一种世俗生活的情结和市井生活的味道,它表现了明清以来,包括在乾隆时期萌芽的和复兴的工商市民阶层的那种特殊的审美趣味 ? 和审美价值标准。市民阶层,它并不很看重这种雅和俗之间的区别,也并不讲究所谓的教化和格调,他讲究的是一种趣和味,是生活的享受,是一种审美的感官的这种享受。性灵说所以袁枚的性灵说是有传统的影子,同时又有鲜活的时代性。
? 袁枚自觉地用这种审美理想来反驳当时沈德潜的“格调说”。他又引了一段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话,杨万里据说写过一本书叫《诚斋诗话》,杨万里在《诚斋诗话》里面就提出“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劣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
? 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余深爱其言。”——清·袁枚《何南园诗序》杨万里的后期的诗论,反对江西诗派的诗论,江西诗派提倡格调,提倡才学和议论。杨万里早期也受江西诗派影响,到后来他就提倡性灵风趣,讲究生活的直接的感受。所以杨万里就说了,
? 天分低劣的人,喜欢谈格调,喜欢模仿别人,喜欢在诗歌当中掉书袋。杨万里认为,他们不解风趣,他认为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是个人都可以去描画,而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风趣是专门写性灵的,非天才不辨。这个趣味它只表现出性灵,
? 必须有专门的天才,专门的天分,才能看得出他的性灵的风趣的高低。袁枚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余深爱其言。”他说我特别喜欢杨万里的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他们是声应气求,可以说,他是成为杨万里的知音。 ? 袁枚的性灵说有着鲜明的个性意识,他为什么要提倡性灵呢?也就是说,提倡性灵贵在文学的原创性和自我。袁枚模仿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写过一组诗叫《续诗品》,《续诗品》专门有一篇叫《著我》, ? 所谓《著我》就是说在这个诗当中要有我。他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吸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清·袁枚《续诗品·著我》袁枚反对复古,但是他认为古人也是要学的,
? 所以又说不学古人,也不行,法无一可,完全都学古人,“竟似古人,何处著我”?都学古人,你从什么地方能见出你的自我呢?“字字古有,言言古无。”他说你字字都是模仿古人,等于说古人也不存在,你自我也不存在。所以他提出“吐故吸新,其庶几乎?”
? 他说只有吐故吸新,新陈代谢,这样的话,你才能写出好诗。最后几句就提到了孟子学孔子,孔子学周公,但是三个人的文章,颇不相同,各有其特性,各有其创新。所以,袁枚的“性灵说”并没有反对学古人,他也是尊重古人的。但是他强调学古人当中,
? 一定要有你的个性和性灵特征,一定要有天赋。袁枚实际上是把创新和自我作为诗的格调之上的一种范畴,而且他认为把这种自我作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加以提倡,那么这种文学观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能够通向现代。
? 在这里我们要提到的就是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到了清代就出现了三大派,神韵说 格调说 性灵说就是康熙年间王士桢的“神韵说”和乾隆年间沈德潜的“格调说”,以及袁枚的“性灵说”。神韵、格调、性灵,这三驾马车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到了后期的
? 重要的流派和主张。神韵说和格调说都是古典的,格调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它强调尊重传统,强调模仿古人,强调言志载道,强调继承前人的格调。当然格调说最早从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盛唐之音为法或者以盛唐之音为诗。
? 严羽当初强调以盛唐之音为法,还是强调别材别趣,有创新。但是到了明代的前后七子讲格调,他就只谈格调,不谈别材别趣,所以格调就成了一种框架,成了一种保守的路子,而别材别趣,自我创新被忽略了,所以格调走到后来,特别到了前后七子,
?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格调的保守性就显示出来了。所以在这种时候,“性灵说”“性灵说”就有纠偏的作用。“神韵说”是王士桢提倡的,他提倡兴会神到,主张用老庄禅宗来创作诗歌和鉴赏诗歌,但是这种思想它还是带有很多虚无飘渺的色彩。真正的个性和自我,
? 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市民阶层的世俗意识差得比较远。所以在这三种学说当中,惟有“性灵说”能够通向现代文学思想,为“五四”时期的文学家所传承,这并非偶然。
? 在袁枚的“性灵说”当中,真情实感是最基本的内涵。除了自我之外,我们这里还谈到的,袁枚的“性灵说”当中,真情实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当然我们说,鼓吹文学要表现真情实感,这也不是袁枚的独创,也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并不罕见。
? 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明清,都有很多人鼓吹情感。“性灵说”但是袁枚所说的“性灵说”的真情实感,却有着明显的针对性,他有些地方主要是针对道学家,他有些话比公安三袁说的还要大胆和直率。
? 袁枚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且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古之人屈平以美女比君,苏李以夫妻喻友,由来尚矣。”——清·袁枚《答蕺园论诗书》这段话是比较大胆的,首先,比如说,袁枚就干脆提出,“且夫诗者,由情生者”。一般地过去人们都是谈 ? 诗言志和诗缘情,把情志并提,作为诗歌的本体。比如,王夫之就是用《诗经》的兴观群怨来规定诗的本质,但是袁枚只谈“情”,不谈“性”,只谈“情”,不谈“志”。所以他就说,“且夫诗者,由情生者也”,然后他说,有必不可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有了真正的别人说不出来,
? 写不出来的情,才有真正的不朽之诗。更有意思的是,更大胆的是,袁枚直接提出“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也并不反对男女之情,但是孔子认为真正的最好的情感,还是写伦理的情感。比如说,
? 过去一般认为最基本的情感就是儒家三纲五常所说的夫妇、父子、君臣,像这些情感是最基本的。但是这个在袁枚看来,情感当中最最主要的还是男女。这是他的最大胆的地方,
? 认为男女之情是情当中的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而其他的三纲五常所说的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师生,等等等等这种情感,在他看来都不是很重要。所以他就列举了例子,比如说,古代的时候,屈原在他的《离骚》当中,以香草美女来比喻君子;
? 像东汉末年出现的苏武李陵的离别诗,像这些诗当中,以夫妻来比喻朋友的关系。所以袁枚看来,在优秀的诗歌当中,以男女之情来比喻情感的最基本的范围,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常态。在现实生活当中,袁枚公然招收女弟子,为当时人所嘲笑,
? 当然袁枚也并不是好色之徒,他之所以为言情之作张目,正是为了反击道学先生的言论。关于[袁枚的“性灵说”(下)]的字幕:
? 袁枚的“性灵说”与公安派的“性灵说”到底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时候,性灵说经常学到袁枚的“性灵说”,往往要和明代公安派的“性灵说”相混淆,为什么呢?一个,二者都提倡性灵说,再一个,这几个人都姓袁,
? 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公安三袁。“性灵派”袁枚也姓袁,而且双方这两个时代的派别都提倡“性灵说”,所以很容易混在一起。但是我们在这里要说,他们有一致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二者都有情真。袁宏道曾经说,
? 好诗应当“情真而语直”,就是公安三袁当中的老二。袁宏道也说过,好诗应当情真而语直,情感真实,语言直率。然后他又提出“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明·袁宏道《序小修诗》袁宏道给他的弟弟袁中道写的诗歌的序,叫《序小修诗》当中提出“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 如果这个诗不是从自己的胸臆当中自然流出的,就绝不下笔。这表现出一种“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清代袁枚所说的“性灵”,在绝大多数的地方,它和“性情”是同义语。比如,袁枚说:“诗者,人之性情也。”“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清·袁枚《随园尺牍·答何水部》
? 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这点和明代的公安三袁“性灵派”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地方,就是袁枚所言之情偏重言男女之情,这点和公安三袁不一样,公安派言性灵主要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而袁枚所言之情则明显地冲着道学家的论调而来的。
? 清代的时候,尊奉程朱理学,把程朱理学和八股教条结合起来,用来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所以,程朱理学和八股教条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袁枚对程朱理学是非常反感的。公安派等人强调文章的创新作用,而相对否定
? 创作当中的才和学的作用。袁枚有所不同。他认为“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清·袁枚《随园诗话》袁枚不是一概否定格律,诗歌要讲格律,而是主张以性情为主的自然格律。袁枚主张学古而不泥古。他提出“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
? 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清·袁枚《随园诗话》袁枚强调要将师心与师古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天分与才学融为一体。从这些话语当中可以看到袁枚强调先天的才学与后天的学问要互相配合。这一点,他比明代的公安派要稍微辩证一点,也要稍微稳重一点。
? 他论先天才华和后天学习相互关系的观点,明显地受到《文心雕龙·体性》当中,论才力学习辩证关系观点的影响。其次,袁枚和公安三袁另一个不同的地方,虽然推崇天工自然的诗文创作态度,但是袁枚和公安三袁
? 过分的否定后天的修饰的美学观点有所不同。袁枚也强调后天的修饰和加工也是重要的,袁枚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澹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澹。”——清·袁枚《随园诗话》这些话明显地是为了纠正公安派的末流
? 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变成率意而为的创作倾向。袁枚继承了苏轼论文主张浓与澹、质与文辩证关系的思想,强调自然之境的获得须从平时的人功努力当中得来。这些思想显然和公安派所说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过分的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 有所不一的。所以,袁枚还是比较强调在浓和澹当中要辩证的来看。然后就是说,只有到了浓的境界,最后才能变成澹,只有到了巧之后,慢慢的才能达到朴。所以宋人曾经说过,像苏轼就说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 你只有到了绚烂,到了很高的功夫之后,然后再来写文章,那种朴素才真正地是有韵味的朴素。如果说没有达到掌握一定的技巧,没有达到这种绚烂的地步,一开始就写平淡无味的诗和文,那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那只是一种表面的模仿。这是我们说的袁枚的诗学评论的性灵说的第一个问题。
? 袁枚的性灵说的第二个问题,二 与沈德潜诗学的交锋主要是表现在与沈德潜诗学的交锋上面。袁枚的性灵说有着鲜明的批判精神。这就是冲击当时作为诗坛正宗的沈德潜的诗学。袁枚这个人,他的性灵说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当时在北方以沈德潜
? 为代表的诗学,直接秉承了乾隆皇帝的意旨,因为沈德潜就当过乾隆皇帝的文学老师,他自己的文学修养也很好。所以在北方,他是文坛的领袖人物,又有官方的色彩。而袁枚呢?他的地位也就是当过知县,没法跟沈德潜比。
? 袁枚代表了江南这块地方的文学解放的思潮。明清以来,江南这块地方,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活跃,他的思想,他的风气,总是比较相对开放的。就是清代的统治者,
? 他们表面上也是鼓吹儒家的学说,以程朱理学治国。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他们总是喜欢一次次的巡视南方,他们也是觉得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他们也是为南方的生气,为南方的鲜活的生活和生命体验所感受,或者说所感召。性灵说
? 所以袁枚的性灵说带有南方的思想解放的气息。袁枚对沈德潜在北方鼓吹的这些两汉经学思想,所谓“温柔敦厚”是不满的,所以他的性灵说矛头直指沈德潜,他给沈德潜写了好几封信,叫《再与沈大宗伯书》,这几封信直接地批评沈德潜,
? 道貌岸然,批评沈德潜,他的“温柔敦厚”的保守性。“温柔敦厚”是《礼记·经解》当中的一篇文章,《礼记·经解》当中就谈到了“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就认为,当你来到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发现这个地方的人的性格温柔敦厚,那肯定是因为
? 受三百篇诗教的影响。温柔敦厚所以沈德潜认为,温柔敦厚是诗教的产物,诗教可以培养人们温柔敦厚的性格,而这个温柔敦厚又有政治上的特定含义,就是顺从,就是中庸、平正。沈德潜把乾隆时候统治者对知识分子、
? 对百姓的教化,他要求的温柔敦厚和诗歌评论的含蓄蕴藉混为一谈。沈德潜在《古诗源》当中,在重新修订《唐诗别裁》的序当中,就直接的提出诗就是要教化,要善伦物,理性情,要维护君君臣臣的,三纲五常封建统治秩序
? 和伦理道德思想,他认为诗歌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表现在这种政教作用。为了达到这种政教作用,诗歌的最高的审美规范就是要温柔敦厚,要中庸平正,要所谓的思无邪。所以沈德潜的思想是把儒家的诗学思想作了庸俗化和政教化。
? 其实孔子诗学当中是一些精华,比如,孔子论诗,讲究兴观群怨,特别提倡这个“怨”,沈德潜就不怎么说的。袁枚对他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满。他写了两篇文章,《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和《再与沈大宗伯书》两篇文章,他以嘲讽的口吻批评了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
? 我们来看这段话,他说:“至所云?诗贵温柔,不可说尽,又必关系日伦日用,?此数语有褒衣大褶气象,仆口不敢非先生,而心不敢是先生。”——清·袁枚《再与沈大宗伯书》他说沈大宗伯,因为大宗伯就是过去的负责教化的,沈德潜任礼部侍郎,就等于说周礼当中的大宗伯,
? 就相当于礼部侍郎任教化的,主管文化教化。他就你沈大宗伯论诗的时候就提出诗贵温柔,不可说尽,又必关系日伦日用,他说你这几句话真是褒衣大褶气象,这个“褶”就是指你这个话真是有那种好像大官僚的,大儒的这种气象,真是好像不凡。这几句话是有讽刺的口吻,意思说沈德潜
? 一幅这种官僚和大儒的气象。袁枚笔锋一转说,“仆口不敢非先生,而心不敢是先生。”他说我嘴上不敢驳斥你,“何也?孔子之言,戴经不足据也,惟《论语》为足据。”——清·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但是心里不敢苟同,为什么呢?“孔子之言,戴经不足据也,”他说孔子是不是说过温柔敦厚,他说戴德、戴圣,传的《大戴礼记》、《小戴礼记》,
? 这里面是不是记载的就是孔子的话,他说根据经学家的研究和我的研究是不一定可靠的。他说惟有《论语》是可以可靠的,“惟《论语》为足据。”《论语》当中说什么话呢?袁枚说:“子曰:?可以兴,可以群?,此指含蓄者言之,如《柏舟》、《中谷》是也。曰:?可以观,可以怨,?此指说尽者言之,?艳妻方煽处?,?投畀豺虎?之类是也。”——清·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子曰:?可以兴,可以群?,”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群,这个是指含蓄。如《诗经》当中的《柏舟》、《中谷》是也。袁枚意思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袁枚的“性灵说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