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是租借外滩19号中央饭店的房产,即今和平饭店南楼,1874年收购了海关南面的外国体育俱乐部的地产和草坪,建造了一幢三层楼的英国式建筑作为行址。1921年,汇丰银行业务发展顺利,原三层的大楼也显得陈旧,房屋不够使用,准备重建,以每亩4千两白银购买了南面外滩10号美丰洋行和11号别发洋行的房产,连同老楼,占地面积大大增加。重新建造的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国德罗洋行施工。为求吉利,奠基时传说请风水先生择日,并埋下了大量的各国金币。
汇丰大楼建筑风格属新古典派希腊式,平面呈方形,楼高五层,二至四层有六根罗马科林斯式柱,五楼中间有半圆形希腊式穹顶,高二层,整幢大楼显得古朴、典雅。大门内有高近20米的穹顶大厅,上层四周呈八角型,每个方向的壁面及穹顶均有彩色马赛克镶嵌组成的大型壁画。画面的内容分别是汇丰银行设在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八个城市分行的建筑。主画面是象征该城市的女神。穹顶壁画的内容是希腊神话中巨大的太阳和月亮,并有太阳神、谷物神、月神相伴左右。外圈的12个星座分别对准穹顶下的八幅壁画。仰头看去,壁画五彩缤纷,雄伟亮丽,令人叹为观止。
汇丰银行大楼1921年5月5日奠基,1923年6月13日竣工。当时的造价为1000万元,据说占外滩所有建筑造价的一半以上(当时海关、沙逊、中国银行大楼尚未建造)。太平洋战争后,该楼被日本横浜正金银行占用。抗战胜利后,汇丰银行迁回。新中国成立后,大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收买并作为市政府办公楼。1995年市政府迁往新址。现大楼使用单位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原有西文名称: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海关大楼(中山东一路13号) 上海海关大楼自建成以来,一直是代表象征上海的主标志性建筑之一。早期的外滩海关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官衙式建筑,建于1857年,三进楼房,中间有天井厅堂,两边是厢房,牌楼式的大门。1891年,上海道台对旧海关建筑进行重建,由英国人设计,国人杨斯盛的营造厂施工。1893年底,一幢中间五层高的哥特式方形钟楼,两边为对称的三层尖顶副楼的江海北关建筑落成。到1923年,原江海北关已不敷使用,相邻的汇丰银行大楼重建完工,外滩的其它大楼也多次重建。于是决定再次拆除重建新楼。新楼由公和洋行设计,于1927年12月19日建成。大楼的主建筑面对黄浦江,高8层,上面还有三层楼高的钟楼,共11层。外观设计采用希腊新古典风格,框架式钢筋结构,东面底部二层基座使用大量花岗石砌成。正门入口有4根希腊多立克式柱,形成门廊,进入大门是海关大厅,巨大的天然大理石柱上布有贴金花纹,近大门中央有一个正
八角形穹顶,顶部八个侧面各有一幅不同的帆影海事彩图,精美无比。
原有西文名称:Custom House 海关大楼
最著名的是那四方形的钟楼,大钟有四个钟面,直径各为5.3米,当时为亚太地区之冠。紫铜的时针长2.5米,重36公斤,分针长3.16米,重60公斤。钟楼内有3个钟锤,最大的重2吨,另2个各重1吨。钟发条用0.01米粗的钢丝组绞,长达156米。每次上发条需要4人操作,花1小时才能完成。大钟用二种钟声报时,每15分钟,由4口小钟敲出有节奏的音乐声,每逢准点,十几吨的大钟被准时敲响,声音浑厚雄壮,回音可达10秒以上。 交通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4号)
交通银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二月成立,当年在上海设立分行。1880年,德国多家银行联合从颠地洋行买下了外滩14号的房产——一幢四层楼德国文艺复兴式建筑,设立了德华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9年10月,作为敌产,交通银行接管了德华银行,并迁入了外滩14号。当时凡涉及道路、邮电、航运的金融服务,均由交通银行办理。因此交通银行业务日益增长。1937年,银行决定重建大楼并开始设计,不久因抗战一直拖到1946年才正式开工,1948年10月竣工,该楼是解放前外滩建造的最后一幢大楼。
重建的交通银行大楼由鸿达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大楼高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为对称造形,底层和大门门框采用黑色大理石贴面,中间顶部又有二层,共八层,装饰为艺术派风格,设有库
房、空调等当时最先进的设备。
大楼现由上海市总工会使用。
原有西文名称:The Bank of Communications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又名中央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5号)
华俄道胜银行是创建于清朝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合资股东为中、俄、法三国。1896年,道胜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1910年收购了颠地洋行位于外滩15号的房产,并开始拆除重建。大楼由德商培高洋行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对称,大门两边各有一对券窗,具有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特色。二、三层正面使用六根爱奥尼克柱,柱顶均饰有欧洲神话人物头像雕塑。大门两侧柱顶原有一对精美的人物雕像(现已毁),底层的中央大厅贯通三层屋顶,并以彩绘玻璃天棚覆盖。厅内有对称布置通往二楼的白色大理石扶梯。二楼内壁也有精美的人物浮雕。外墙的底部用花岗石筑成,显得坚固无比。大楼虽仅三层,却是国内最早安装电梯的房屋。
1926年,道胜银行因股票交易失败,被孙中山先生亲自创立的中央银行收购,并作为行址。1994年4月4日,这幢大楼成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原有西文名称:The St. Petersburg Russo-Asiatic Bank
台湾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6号) 外滩16号原来是日商开设的台湾银行大楼。早期的台湾银行大楼是一幢建于上世纪的东印度式建筑,高三层,1924年被拆除重建。重建的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采用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其特征是广泛吸收各国建筑的长处,集多种建筑风格为一体。与日本大阪和横滨的近代建筑比较相似。解放后,改名为工艺大楼。
原有西文名称: The Bank of Taiwan
字林西报大楼(中山东一路17号) 《字林西报》创刊于1850年8月,是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1901年迁往外滩17号。1921年建造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茂生洋行承建,1924年2月竣工。
大楼占地面积1043平方米,高8层。以大门为轴线,两面对称,顶部两边有巴洛克式塔楼,钢筋混凝土结构。正立面为花岗石墙面,底部两层墙面使用大石块给人粗犷质朴的感觉。三至七层是排列整齐的窗格,中间有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八层两边为穹形券窗,中间双柱,有内阳台。大门口有多立克式柱和大理石门额,进门处原有两座女神石雕像(毁于文革时期)。
《字林西报》于1951年3月停刊,之后该楼曾被内河航运局、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等单位使用。1996年房屋置换,大楼由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使用,并易名友邦大楼。
原有西文名称: North China Daily News Bu
ilding
麦加利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8号) 该址也是上海第一家外资银行丽如银行的行址。
麦加利银行总行在伦敦,1857年11月在上海设分行。1892年丽如银行停业,麦加利银行购入其房产并迁入外滩18号——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英国式建筑。1922年扩建新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德罗·考尔洋行承建,楼高四层,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外形设计横、竖向均为三段式,二至四层中段贯以两根爱奥尼克式石柱。底层为粗石基座层,以花岗石贴面,显得粗犷坚固。
麦加利银行,英文为Chatered Bank,也译为渣打银行,第一任总经理为麦加利,故称之为麦加利银行。早期的外滩银行林立,被誉为“东方金融中心”,而历史最久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只有麦加利银行。解放后,麦加利银行迁至圆明园路。1955年改名春江大楼。
原有西文名称:Chartered Bank 汇中饭店(中山东一路19号)
汇中饭店原名叫中央饭店,原建筑是一座英国式的三层楼房。1903年,中央饭店改组为汇中饭店。
1906年,原三层楼房被折除。重建的汇中饭店由玛礼逊洋行设计,王发记营造厂承建,1908年竣工,占地面积2125平方米,高六层,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造型采用巴洛克风格,外观为文艺复兴式,白砖墙面,镶红砖腰线,顶部东西两端,各有一座巴洛克塔式凉亭,还有屋顶花园。1914年因六楼火灾,修复为平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外滩建筑介绍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