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巧于因借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法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2-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巧于因借——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法

摘要:巧于因借作为一条重要的造园法则是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首次明确并提出来的。本文就巧于因借的基本原则及美学意蕴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巧于因借 古典园林 造园法则 1 前言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2 借景定义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手法。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在园林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人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3 借景种类

3.1 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

3.2 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 3.3 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

3.4 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 3.5 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 3.6 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

3.7 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4 借景方法

4.1 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4.2 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

4.3 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5 借景内容

5.1 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

5.2 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

5.3 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6 如何选择借景对象和处理好木景建筑物与借景对象之间的关系

首先,做到“借景有因”。就是说外在某种使人触景生情的景物对象,可以用来创造某种艺术意境。大自然中可资因借的对象不止是以上所举的形、声、色、香,还需我们进一步发掘,并尽量做到防止一些杂乱无章、索然乏味的实象引到景中来,所谓“嘉则收之,劣则摒之”。

其次,适当设置人工借景对象。为了艺术意境的需要,当选择不到合适的自然借景对象时采用此法。人工设置借景对象如小品、山石、花木等,这在古代庭院中十分普遍,近代园林中也广为应用。要处理好借景对象与本景建筑之间的关系,必须重视设计前的相地、人流路线的组织,以及确定适当的得景时机和眺望视角等。

设计前的相地,需要顾及借景的可能性和效果,除认真考虑朝向、对组景效果的影响之外,在空间收放上,还要注意结合人流路线的处理问题,或设门、窗、洞口,以框景;或设山石、花木,以补景。静中观景,视点位置固定,从借景对象所得的画面来看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采用一些对景的处理手法。若是动中观景,由于视点不断移动,建筑物和借景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随之变化,画面也就出现多种构图上的变化。为能获得众多的优美画面,在借景时应该仔细推敲得景时机,视点位置及视角大小的关系。如颐和园乐寿堂庭院,在临湖廊墙上设置一组形状各异的漏窗,以流动框景的手法,远借昆明湖上龙王庙、十七孔桥、知春亭等许多秀丽的景色,借景的时机、视点位置和角度都很得体。在时机上,这段临湖廊是以乐寿堂为中心通往长廊的过渡空间,一进入长廊,广阔的昆明湖即跃入眼帘。同时,通过这些漏窗借景的过渡,也可收到园林空间景点的预示作用。 7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

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8 借景实例

在中国的现有园林和风景区中,运用借景手法的实例很多。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的时候赏景,景象曼妙。苏州园林各有其独具匠心的借景手法。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丘山景色。沧浪亭的看山楼,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拙政园,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可以见到远处的北寺塔,而且有了这座塔的形象,使这一景更美。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

从手法来说,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寄畅园中能见到锡山,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都是因为在视点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这两处水池都做得狭长,拉长视距又不影响园的规模。现在有了准确的平面图,作视线不难,但古时候没有这种图,何以能有如此之妙?这就须实地观察、把握。 借景虽属传统园林手法,但如今兴造城市绿地,也可借鉴此法,使景观更有情趣。城市有许多高层建筑,可以借鉴借景手法组织景观。《园冶》中说“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所谓“俗则屏之”,也可以理解为现在有的建筑不好看,就得用林木、小建筑等挡住其视线,就是把远处美的建筑引入景观之中供观赏。

另外,在明代,“借”就已转化为一个具有审美意义的概念。“借”并非失去自我,恰恰是借助相关因素来达到美的创造。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以天、地、人三者的和谐来论国家大事,其中借的思想极为明显。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用“借”来赞孔明之智慧,“孔明用计之妙,善于用借。破北军者,即借江东之兵;而助江东者,即借北军之箭。是借于东又借于北也。取箭者,既借鲁肃之舟;而疑操者,复借一江之雾,是借于人又借于天也。兵可借,箭可借,于是乎东风亦可借,荆州亦无不可借矣。”因此,“借”成了智慧的一种表现,天地万物为我所借,为我所用,正是在借的成功中,人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提升,无论是造园者还是观赏者,善于借景,均易进入一种自信、愉悦的审美境界,因为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得到了体现。 9 结束语

借景还是一种体现“画意”的景观构思技巧。门窗本为出入通行、通风透气之用,在园林中却成为展现园景的“画框”。山水花木的四季变化,本是自然的规律,在园林中却被组合成特有的“天然图画”。远山塔影、飞鸟流云,本无知觉,自在无为,却被纳入人们的生活环境之中。对自然美的热爱,对无限时空的向往,正是人们运用借景手法造园的心理原因。“自然美暗示生活”,生活是美的源泉,借景将美与生活紧紧地纽结在一起,借景之法,极大地开拓和丰富了园林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园冶》(明)计成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美)诺曼K.布思 著,曹礼昆、曹德鲲 译,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巧于因借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法在线全文阅读。

巧于因借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6672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