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10年01月试题及答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浙江省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D ) A.家庭环境

B.生物遗传

C.学校环境 D.社会情境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1

2.个体是通过微观环境来感知社会现象并获得一切社会心理特征的。微观环境包括很多,如:朋友、家庭、( A ) A.学校 B.意识形态

C.社会制度 D.文化

宏观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形式、文化、自然条件等。微观环境指的是社会情境,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等情景。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划分标准就是看人们是否处于直接或间接的交往范围之内,处于直接交往的范围则是微观环境,处于间接交往的范围则属于宏观环境。而社会化环境则是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统一。4 3.人在某种情境中习得一定的行为,而当这种情境再现时,他会出现同样的行为。持这种观点的是( D ) A.精神分析理论 C.场理论

B.认知理论 D.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在某种情景中习得一定的行为,而当这种情景再现时,他会完成同样的行为。32

4.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P.Zimbardo,1973)等人在斯坦福大学所作的“监狱”实验属于( A ) A.模拟研究 C.实验室实验

B.现场实验 D.自然实验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1 页(共 10 页)

模拟研究:社会心理学中最有名的研究之一是津巴多等人在斯坦福大学做的“监狱”模拟实验。46

5.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 C ) A.心理状态

B.心理特点

C.心理倾向 D.心理活动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50

6.通过记录皮肤电、心率或瞳孔收缩等指标,可以判断一个人对刺激的态度。这种研究态度的方法叫( A ) A.生理记录法 C.假路线技术法

B.行为观察法 D.纸笔测验法

态度测量中方法中的生理记录法:皮肤点、心率、瞳孔收缩等都已成为一种测量态度的生理反应指标。69

7.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的关系是( A ) A.倒U关系 C.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D.反比关系

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呈倒U型关系,中等恐惧程度最容易使态度产生改变.78

8.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 A ) A.登门拜访 C.对牛弹琴

B.先大后小 D.折扣技术

让听众在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可先使他们采取一些行动,这些行动符合沟通者的要求。在听众同意采取这些行动的情况下,再提出更高要求的行动,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登门拜访”效应,亦“登门槛效应”85

9.弗斯汀格(L.Festinger,1957)提出的理论是( D ) A.模仿理论 C.归因理论

B.刺激反应论 D.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理论研究中的诱导服从研究,经典实验是弗斯汀格及卡尔斯密斯的实验。91 10.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 C )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2 页(共 10 页)

A.改变认知 B.增加认知

C.减少认知 D.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通常人们减少失调有以下三种方法: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互相矛盾,我们便简单地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和另一个认知相一致;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一个或更多的协调性认知来减少;3、改变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91

11.根据归因偏见理论,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会认为其他人也会这样做。这种偏见归因属于( D ) A.行动中心偏见

B.显著性偏见

C.歧视 D.自我中心偏见

罗斯等人指出,我们通常认为,一般的人们像我们一样。根据这样的假设,我们有一种错误的“一致性反应”的倾向,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期望,其他人也会这样。118

1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指人际吸引中的( C ) A.互补性 C.类似性

B.物理距离的接近性 D.交往的频率

类似性。类似性会导致吸引。因此,吸引力和帮助的关系合乎逻辑地引出类似性与帮助的关系。人们往往会帮助那些与自己相类似的人184

13.“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的这种功过归因偏见是生活中常见的,有这种偏见的人往往是( A ) A.行动者 C.男生

B.观察者 D.女生

功和过的归因偏差: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139

14.孩子们有侵犯行为可能是从父母或电视中的暴力片那里观察而学来的,持这种观点的是( C ) A.本能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B.挫折侵犯理论 D.生物学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有两种:1、强化;2、模仿榜样学习。202 15.当助人行为受到强化时,这类助人行为以后将更有可能发生,提出这种主张的是( B )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3 页(共 10 页)

A.情绪理论 C.生物学理论

B.学习和模仿理论 D.社会规范理论

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的理论:1、学习和模仿理论。学习理论认为,助人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受到了强化;2、情绪理论;3、生物学理论;4、社会规范理论。171 16.在做出助人行为决策的过程中,常常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联在一起的阶段是( C )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B.正确地解释情境

C.对个人责任的决定 D.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

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1、对紧急事件的注意;2、正确地解释情景;3、对个人责任的决定。有关自己对紧急事件是否负有责任,常常和社会风气和人民的素质连在一起;4、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5、执行利他行为。177

17.平时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你希望别人帮忙,那你最好在对方心情愉快的时候开口”。在这种情形下,影响个体助人行为的因素是( D ) A.个性 C.责任 B.同情 D.心境

影响助人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1、助人者的心境。一般说来,与坏心境相比,一个人在心境好的时候更可能帮助人;2、同情和内疚。由自己引起损害的,产生了内疚,往往会增加利他行为,但在仅仅看到另一个人受到了损害,于是产生了同情,同样会增加利他行为;3、责任和承诺。个体觉得负有责任和做出过承诺会影响利他行为;4、个性。有两种个性特点与利他行为有关。这两种个性特点是赞同的需要和公正世界的假设。有着强烈赞同需要的人,会比这刚面需要弱的人更可能提供帮助,并且这种个别差异在有行为目击者时更为明显。公正世界的假设是指人们队应该在生活中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的一种信念。世界是公正的,总是好有好报恶有恶报,总是报应不爽的。187 18.属于遵从行为范畴的例子是( A )

A.为了显示结义兄弟的所谓义气,而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 B.很多人喜欢喝茶,我也喜欢喝茶 C.由于时间紧迫,我不得不乘车赶到那儿 D.我们都说雪是白色的

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209

19.与没有可供观察的榜样相比,一个人在观察了榜样实施侵犯性行为之后,他更有可能做出侵犯性行为。这种现象属于( C )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4 页(共 10 页)

A.遵从 C.行为传染 的传染。221

B.服从 D.偏离

榜样的行动减少了阻止个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内心限制,解除了内心的约束,此称为行为

20.当个体必须在两个同样消极的目标中选择一个时,就会产生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是( B ) A.接近——接近型 C.接近——回避型

B.避免——避免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个人内部地的冲突:1、接近-接近型。当个体被驱动去获得两个积极的、对他都有吸引力的目标,但只能获得其中的一个时,就会产生这种内心的冲突;2、避免-避免型。当个体必须在两个同样消极的目标中选择一个,就会产生这种形式的冲突;3、接近-避免型。这种冲突致涉及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既有吸引人的性质又有不吸引人的特点;4、双重接近-避免型。这种冲突形式涉及必须在两个目标中选择一个,而每个目标都有优点和缺点。231 21.在公开场合下遭到难堪的人,更有可能使用威胁的手段,即使这样做会让他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在这种情况下,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是( B ) A.个性

B.挽回面子

C.没有沟通 D.冲突的强度

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1、个性;2、挽回面子;3、冲突的强度。240 22.在与他人交往时,既考虑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也考虑他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类人被称为( C ) A.竞争者 C.合作者

B.竞争——合作者 D.平均者

有些心理学家提出,从竞争和合作的角度,可划分为四类人:第一类人称为竞争者。这类人在人际交往时,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得益。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比周围的人做得更好些,而不管代价是什么;第二类人称为合作者。这类人关心的是如何使自己的得益以及其他人的得益都能达到最大限度;第三类人称为个人主义者。这类人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得益,至于其他人的得益的多少,他并不在乎;第四类人称为平均者。这类人关心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在社会交换关系中所有人获得奖励之间的差异。251 23.当有他人在场时,你完成任务的绩效比你自己一个人完成时更好,这种现象是( A ) A.社会助长

B.社会抑制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5 页(共 10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10年01月试题及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10年01月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838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