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而无论是美学领域也好还是心理学领域也好,对于实际环境物象的分析都是最为根本的,而两个领域的“意象”研究在此也就有了共同的立足点。
在城市景观意象研究中,凯文琳奇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坐标原点,但在本文商业街的街道空间意象研究并未按照凯文.林奇的五要素说进行,而是以布伦斯维克的透镜论(概率论)作为线索论的理论基础之一。从一定意义上理解,凯文.林奇的五要素说依旧可以以透镜论(概率论)来进行解释。对于现实环境的意象分析和研究许多学者已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然而正如透镜论(概率论)中所指出的,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真正的找到精确反映环境真正品质的元素和成因,只是不断的逼近这个结果而已。但因果关系在此并不被否认,虽然所有的元素、原由、线索之间相互错综,相互作用,在实际的城市生活体验和设计过程中所有的原由都不是绝对的,结果也是非绝对的。
11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著.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侯幼彬 著. 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徐磊青杨公侠编著. 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日)原广司 著. 世界聚落的教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日)芦原义信著. 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自德懋 编著. 城市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田银生刘韶军 编著.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扬.盖尔 著. 交往与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张鸿雁 著.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3】胡宝哲 著.东京的商业中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14】J.麦克卢斯基(张仲一译).道路型式与城市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5】西蒙咨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6】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7】余以平.城市景观的特性及塑造[J].中国园林,2004,(16):53—55.
1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