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 活多大?“刘坤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古法海洞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位于金山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法海和尚裴头陀苦修之处。据说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 他尊重父意,立志向往佛学,他初来,山上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后来,他把原来盘踞岩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法海在此苦修,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为创建金山寺历经了千辛万苦。法海是开山祖师,为了创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然而,在《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的神话故事中,却把法海说成是阻碍破坏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罪魁祸首,深遭世人谴责。其实,历史上的法海是一位有德行的高僧。 白龙洞
在法海洞北,玉带桥畔有一个白龙洞,洞内有白娘子和小青的汉白玉雕像。传说峨眉山上白蛇,化成美貌的白娘子,和药店伙计许仙结成恩爱夫妻,和尚法海认为,这是触犯天规,将许仙诓骗到金山。白娘子和小青调来虾兵蟹将,水漫金山寺。后来,许仙由白龙洞赶到杭州与白娘子断桥相会。这就是老幼皆知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话故事。 朝阳洞
白龙洞的上方是朝阳洞,这个洞又名日照岩,洞顶的悬岩上刻有“日照岩”三字。这里是金山观日出最佳处。 玉带桥
玉带桥位于白龙洞前,长16米,白色大理石砌成。传说这是苏东坡与佛印打赌输了玉带,佛印如获至宝,常给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怕损坏、于是就请人仿照王带的式样建造了这座桥,供人欣赏。 御码头
当初金山还孤立在大江之中时,人们由此登陆上岸。御码头共有十三级台阶,两边是汉白玉石栏。清朝康熙、乾隆南巡时,多次来金山,都由此码头上岸,所以称“御码头”。在御码头旁,有苏东坡的“钓鱼台”。
金泉桥
这是一座为了沟通金山寺与天下第一泉而新建的三孔拱形花岗岩石桥,桥长20米,宽10米,桥上盖有长方敞亭,便于大家休息、摄影和观赏水中荷花。
云根岛
它原为江中一组天然错综的奇石,又名云根石、石排山、笔架山和三岛。岛上建有一座正方形攒尖顶小亭,名为“云根风月亭”。岛侧有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芙蓉楼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金山的著名景点芙蓉楼。
芙蓉楼,又名千秋楼,坐落在靠近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始建于东晋,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距今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后毁于战乱。为再展芙蓉楼的雄姿,镇江市于1992年9月重新建成了芙蓉楼,江泽民总书记亲自挥笔为该楼题匾。
芙蓉楼是一座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高约19米,临湖而立,与慈寿塔隔湖相映。楼阁规模宏大,座落宽敞;身居楼中,八面有声,四面有景,镇江城的山
容、水态,旖旎风光一览无余;近可看清澈喷突的泉水和波光粼粼的湖面;远可望浩荡奔流的长江和峰峦叠嶂的群山。
一楼,有六扇银杏木的大屏风,西侧刻有《重建芙蓉楼记》,东面是一幅《芙蓉话雨》图,屏风两侧的墙上,贴有两幅唐三彩陶板壁画,左为《水芙蓉图》,右为《木芙蓉图》。二楼是接待国宾的场所,楼口门厅高悬的一只大红宫灯照亮着墙上的一幅壁画《平明送客图》,这幅画表现了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不朽名作的诗境。
天下第一泉
游金山的人都喜欢到“天下第一泉”喝茶,这里泉水澄澈,沁人心脾,值得称奇的是把中冷泉的水注入杯中,可高出杯口二三分而不溢出,故有“盈杯不溢”之说。唐代著名学问家刘伯刍把此泉评为“天下第一”,从此中冷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中冷泉原在江心,自金山与陆地相连后,泉址也到了岸上,因水势曲折将水流分为三冷(即南冷、中冷、北冷),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冷泉”。 文宗阁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曾以收藏《四库全书》而声噪中华大地的文宗阁。 文宗阁始建于1779年。最初建阁的起因是为了保存好乾隆皇帝赏赐金山行宫的一部《古今图书集成》。藏书阁建成后,乾隆皇帝非常高兴,亲自赐名并亲笔题字“文宗阁”,取的是“尊崇祖上传书”之意,同时赐“江山永秀”匾额悬挂于阁内。
1781年12月,就在文宗阁建成的第三年,由乾隆皇帝亲自组织,云集了当时全天下数千名杰出人才,耗费十年时间编著的《四库全书》第一部终于抄写完毕并装璜进呈。所谓“四库”是指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方法,对古今存世的所有图书进行收录、筛选、编纂。而这经、史、子、集四部则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它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汇集了从先秦到清朝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包
括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每套总字数达9亿,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44倍,并且所有文稿均是“雇觅书手缮写”的手抄本,虽由数千人抄写,但笔笔不苟,如出一人。为保存这部规模浩大,骇世惊俗的官修丛书,乾隆特意在北方修建了文津、文源、文渊、文溯四阁,称北四阁。1782年再设“南三阁”,分别是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行宫的文澜阁。自此,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以书显阁,名播天下。
遗憾的是,文宗阁并没有逃脱中国众多藏书楼命运多舛的魔咒。1853年,一把战火将文宗阁与《四库全书》全部烧为灰烬。150年里,重修文宗阁成为多少文人志士毕生的梦想。2011年,在镇江市政府全力支持下,重生的文宗阁终于在众目期盼中拉开了神秘的面纱。
复建的文宗阁基本遵循原阁的图纸建造,总建筑面积1286㎡,坐北朝南,四合院形式,藏书楼是阁的主体,硬山顶重楼式,二层中有一夹层,所以楼外观为两层,而实际为三层。当我们漫步阁中,亭阁相映,草木葱郁,书香伴着花香,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手握书卷,凭栏小读当真是一件令所有读书人向往的快事。
《四库全书》,一部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一部承载了几乎中国古代全部学科源头和血脉的鸿篇巨著,一部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无价典籍,在被珍藏于楼阁之中时,它已不再只是一部丛书,它是作为中华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珍藏在那里。而庋藏了《四库全文》的文宗阁,也不再只是一座藏书楼,它已然是文人学子心中的一座圣殿,是镇江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坐标,是在广阔土地上播散文明火种的一座丰碑。 金山湖景区
占地1平方公里,设有栈桥式码头、儿童游乐场、水生植物园。
刘励整理于2014年4月22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镇江金山寺完整导游词(整理稿)(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