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 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 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 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 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 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 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 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2) 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 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十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美 代表人物:梅伊曼 拉伊 定量研究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19世纪末 德国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陶冶”与“唤醒”
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 法国 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 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 法国:布厄迪尔
四、 教育学的发展 【领会】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 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应者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呀牛最活跃的时期。
2.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4. 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 当代教育学的状态 【领会】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一)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二) 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三)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四)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一、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领会】
三、 教育的发展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1. 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1) 教育水平低。
(2) 教育没有阶级性。
(3) 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 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 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2)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 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3) 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 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
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 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
(2) 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 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
断出现。
(4) 师生关系民主化。
(5)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3) 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四、 现代教育的特征
1.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视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2.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
4.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
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5.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6.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第二章 学校
一、 学校概说 【识记】 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 有与学生数量想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 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 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领会】
学校制度的发展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 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 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 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 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
(1)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 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二、 学校文化 【识记】
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
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领会】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手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 学校管理 【识记】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胃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一) 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 (二) 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三) 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 (四) 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 学校管理基本的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
(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
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
(5)学术方法
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 教学工作管理 (3) 教务行政管理 (4) 总务公主管理 【领会】
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