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舍人劉聰有一次聽鄉民訴苦,就找到白感生,勸他不要作祟,後來相談甚歡,與他結義,稱之為義兄,要求他放棄復仇。後靖姑視為義子,封之為「靈通白舍人」,掌管小兒痘症,並將被打死的三個牧童封為白感生的部將。3.靈通金銀舍人-劉聰(陳靖姑之子)「金銀舍人」劉聰,是陳靖姑生前的胎兒,也隨靖姑得道,由於年紀較小,號稱三郎,故又稱第三舍人。王楊二太保:永和二年閩地大旱,八月十五日,陳靖姑赴福州龍潭角白龍江,浮席江中施法祈雨。靖姑正在施法祈雨之時,仇妖白蛇精和長坑鬼乘隙陷害,他們先潛赴靖姑家中,毀去靖姑的孕胎,然後再趕去白龍江,欲將浮席弄沉,把靖姑溺死。靖姑作法感通師父許真君,許真君不在閭山,故命連聖者調王楊二太保前往救助,王楊二太保脫下腳上的草鞋,施法術將其化為四隻母鴨,將草蓆的四隻角拖住,不讓草蓆沉入水中。靖姑得師傅之助,免掉溺水之厄,因母鴨救了自己性命,便發誓終生不食鴨肉。三奶派信徒不以鴨為貢品。今福州還流傳一個傳說「沉閭山,浮鴨姆」台江區的鴨姆洲土地為陳靖姑所站草蓆所化。協顯二將軍:原為閩王駕前二牙門將。開閩期間先後身負重傷犧牲。閩王念其勞苦功高,分別追封協惠將軍、顯惠將軍。傳說協惠將軍得道為神後,威靈顯赫,又協助陳靖姑除妖降魔,祈雨保民,在保護兒童平安方面尤其威靈,因此協惠將軍亦被視為護童神靈。福州民俗認為,新生兒的生辰八字被認為帶將軍箭者,
父母都要到將軍廟「請箭」(香符袋一隻,內有小弓、小箭)回家,供奉至孩子十六歲。三十六宮貴妃、七十二苑玉女:通稱婆者,其各分別職掌注生、順生、注胎、監生、抱送、守胎、轉生、護產、分男女、安胎、養生、抱子等生育的各個環節。有人說是五代閩王的三十六個嬪妃,歿後成神,成為臨水夫人部下的三十六宮。十六花公婆神:分別司掌「挑花」、「分花」、「種花」、「顧花」、「安花」、「養花」、「育花」等事宜,白花為男孩,紅花為女孩。傳說,所有的人都是從一座百花橋來到人間的,是臨水夫人陳靖姑送他們來的。「請花求子」習俗就源於此。石女二仙:石夾女原是福州烏石山上的兩塊石頭成仙。其實原為一枚大石,被雷劈作兩片,化成兩個女子,曾以美色誘人,卻惡作劇夾傷許多行人,後歸入順天聖母的門下,成為護法神。
江姑婆夫人:相傳為驪山老母府中飼養白虎的女仙(或以為就是白虎),因思凡下界,託胎江姓,成人後貌美如花,許多男子追求不已。而後順天聖母得道,加入順天聖母的門下,保佑小兒免於天花雜症,神尊造像為坐在一隻金虎身上,或是繳踏金虎,或者金虎在身側,故又稱「虎姑婆」。蔡姑婆夫人:相傳為琉球國的女仙,曾神遊海上,被陳靖姑收為徒弟後成仙,在海上救人無數,又能降魔伏妖,被琉球人及福建長樂人視為神明並建廟供奉。丹霞大聖:丹霞大聖原系福州郊外豹頭山宿猿洞中一隻修煉千年的紅毛猿猴精,浪蕩荒
唐。被陳靖姑收服,專門負責看護調皮的孩子。保護幼童六神不被邪物所擾,不讓幼童受驚。尚有柳七娘夫人、痘疹爺朱匡將軍,痘媽劉夫人、疹媽潘夫人、五花鄧將軍、金盆高元帥、銅馬沙王、五猖大將、催生聖母、破產靈童、護胎虎馬二將軍等。法主真君法主真君,全稱為都天蕩魔監雷御史張聖法主真君,封嘉惠大化真人,簡稱為法主聖君、都天聖君等,俗稱法主公,客家人稱法師公、張法主、張聖君、張聖者。佛教化的道教閭山派所祭祀的神祇,亦有人將祂歸類於道教正一派,有雷神、監察神的性格。法主公信仰,流行於福建福州、泉州、漳州,廣東潮州、梅州等地。馬來西亞泉州永春裔華人也奉爲鄉土神,其移民聚會所永春會館也作祭祀場所。在17世紀經泉州安溪閩南人傳入臺灣,全台灣以臺北地區最為盛行,另外雲林縣麥寮鄉的架仔頭玉安宮也被認為是法主公的祖廟。高雄市美濃區則是客家族群信奉法主真君的主要地域。17世紀後,渡臺的安溪茶商,將法主真君香火帶入臺北,法主真君信仰,遂成為流行的臺灣民間信仰之一。此信仰尤其流行於安溪族群聚集處,其中以臺北法主公廟最為著名。張慈觀,名自觀,一名祥,字其清,一字克勤,道號慈觀,幼名沙,人稱張真人。福建永泰縣道士(一說為閩清,1024年-1069年),相傳在世有神通,能除妖伏魔。清高宗乾隆年間所著的《德化縣誌》載:「煉性於蕉溪山石鼓岩,見石牛山夜火晶熒,知有魈魅,因往其處。魅方
於人家迎婦,輿徒甚盛。觀出掌,令人從指縫窺之,魅悉現形」。據考証真人為北宋時人,北宋間的《春渚紀聞》、《泊宅編》均有張真人的故事記載,在南宋時得到封號,而非生於南宋時代。張真人曾經在結義弟兄輔助之下,躍入九龍潭石牛洞的潭水之內,以劍刺殺為患福建永春已久的蛇精,故許多廟宇的法主公塑像,是一手持劍,一手握蛇。張真人神通頗為出名,也因為去除蛇妖的功績,被視為降妖伏魔的大神,羽化後被當地人奉為當地神明,因為張真人以神通、法術著稱,因此被尊為「法主公」。據說,宋朝封贈為「嘉惠大化真人」;明武宗亦曾敕賜張慈觀為「張聖法主真君」,是為法主公。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東營將軍。法主公,意為法術高強的神明,一般是對閭山派所奉神明的敬稱,常特指法主真君(張慈觀法主)。作為鄉土神,各地信奉的法主公組合均不同,大多有「法主真君張法主」與「輔天真君蕭法主」。輔天真君,即蕭明,道教閭山派神祇,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南營將軍。相傳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封輔天靈應真君,賜御匾「溪源顯跡」,人稱輔天真君蕭法主。蕭明,字重興。一名法明,一字其明,號德雲,道號朗瑞,知名的宋朝道士,是都天真君張慈觀、弼天真君章朗慶的結義兄弟,福建省南劍路南平縣大田人,一說為仙遊縣人,或說旅閩的巴蜀人。據說,蕭真人三歲喪母,年方十二就與父親為人撐船,兼以樵採為生,後夢太上老君與定光佛傳授法
術,因而成為道人,在南平溪源鳳冠岩作為修煉之所,常持一斧,開闢山野。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南營將軍。弼天真君,知名的宋朝閭山道士,後被奉為神靈,是法主真君張慈觀、輔天真君蕭朗瑞的結義兄弟。俗姓章,名洪(一說姓洪,名章),字子周,號志敏,道號朗慶,人稱章法主(洪法主)。福建閩清人,少年為鐵匠,篤信佛教,發心齋僧、布施。劉武秀,名裔,字武秀,一字其秀,法名志達,唐朝閭山派道士,人稱劉法主,歿後被封為神靈。福建南平夏道大洲島人,原籍交趾,為漢朝宗室後裔,曾為將領,以善射箭著稱。民眾尊為劉公為「普照真濟大師」。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西營將軍。連光陽(864-946),字錦明,又字其亮,幼名宗羌,唐末福建古田鳯西溪水尾龍坪人,祖居餘杭,閭山派道士,人稱連法主,羽化後被尊為神靈。亦被視為五營神將中的北營將軍。在福建泉州德化的「法主公組合」是張慈觀、蕭朗瑞、章朗慶(一說姓洪)等結義三兄弟,是為「法主三公」。在永春、安溪一帶亦是「張、蕭、章」;亦有人奉祀「張、蕭、黃」,加入了黃法師(顯應祖師)。福建龍巖市漳平則是「張、蕭、吳」,張、蕭二法主之外,加入吳真人(保生大帝),或是奉祀「張、蕭、吳、黃」。在福建省會福州是「張、蕭、連」,即張慈觀、蕭朗瑞、連光陽三位真人。廣東省潮州的客家人則是「張、蕭、劉、連」四聖,即張慈觀、蕭朗瑞、連光陽、劉志達四聖,四聖也就是五營神將中的東南西
北四營的主帥。職能閭山烏頭派道士之守護神:臺灣的閭山派分為兩支,閩南語俗謂「死歸法主,生派夫人」。一支將法術高強的法主公奉為祖師,並以黑頭巾作為派系之標記,以喪禮法事、超渡驅邪等見長,人稱「法主公派」,臺灣人稱之為「烏頭法師」,亦稱「烏頭派」,此派道士均習法主公形象,一手持劍,一手提鞭。另一支,奉臨水夫人等三位女神為祖師,以紅頭巾作為標記,稱作「三奶派」,又稱「紅頭法師」,專作節慶、廟宇做醮等法事。雷神:有監督雷神的權力,故有雷神的神格。監察之神:福建、粵東相信,法主公為天庭御史,有監察神的神格,代表天帝監察民眾,通常每月在朔望兩日上升,報告人間善惡,作為上天懲罰惡人,緝拿邪魔的依據。旅途之神:因手中繞蛇為「順」,劍鋒為「風」,故被人認為有護佑旅途之意,閩南遊子往往在旅行前祭拜法主公。茶商之神:法主公信仰於福建的福州、永泰、仙遊、德化、永春、安溪等縣頗為盛行,而安溪之茶葉商人信奉尤誠,安溪許多茶商將法主公與清水祖師並列,視為重要之保護神。防番之神:客家人亦有信奉法主公者,又稱「聖君爺」。謂「聖君爺」能保佑農產,更有「防番」作用。能防備生番(臺灣原住民)出草獵首。但是客家人多半祭祀四法主:張其清、蕭其明、劉其秀、連其亮。此四法主,也被認為是五營神將的其中四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闾山派(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