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和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
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现代大学制度日趋成熟,对于教师专业化来说,也有着诸多影响,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来分析,可知现代大学制度对于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限制。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作用
一、大学制度
(一)含义
宏观层面,大学制度可理解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它包括国家层面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总称;微观制度,主要指一所大学的组织结构和体系,是维系一所大学正常运行和发挥其职能的制度保障。从一所大学制度的建立,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构成了大学制度的完整体系。这一发展过程同时证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大学制度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一体两翼”。其发展逻辑也表明,微观的大学制度的建立早于宏观的高等教育制度。大学制度的最初指向,主要是微观层面的含义,即是指一所大学的制度构建。这里需要厘清两点:
首先是大学制度主体的定性与定位问题。在坚持“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这一基本思想之下,要明确大学的相对独立性,建立大学的相对独立机制,把大学作为社会的学术组织来建设,包括进一步明确大学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大学办学自主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大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等。
其次是大学制度框架的体系和关系问题。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深刻把握现代高等教育规律、大学办学规律和管理规律”为前提,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为指导思想,以“有利于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学校综合实力提升”为原则。同时在体制机制上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继承现行制度中的合理内容,又要摒弃消极过时的内容,始终使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机制适应学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二是学校、学院和师生员工的关系,充分调动三者之间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学校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三是学院与学科之间的关系,通过优胜劣汰等机制,促进学科的协调发展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表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用了专门一章,系统阐述“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这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文件中还是第一次。 综观国内外教育法律及法规的基本框架,所谓现代学校制度,一是学校举办的制度,二是政府管理学校的体制,三是学校内部管理(治理)结构。前两方面涉及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最后一方面还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规划纲要对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提出了三条: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这个表述不是改革而是一种沿革,能够从侧面概括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特点。
(三)现代大学制度的特点
1、政府与学校 在人、财、物的管理上政府各有关部门统得太多,管得太死,使学校办学的很多方面(教学科研、招生和学生管理、人才培养和使用、经费使用、行政管理等)缺少自主权,导致效率低下
各级政府干预过多,党政不分。缺乏办学自主权。
2、学校治理
结构上,管理领导层上出现多中心的情况。一是校内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失衡。二是在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失衡,不能保证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的学术自由。大学的内部管理,例如院系的构建和管理权限,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体制,总会计师制度和审计,教学和科研的绩效评估等,不少还在探索之中。各种评估太多过滥,大大削弱了评估的价值和作用。提倡的科学的专业评价,是科研为指标。
二、教师专业化
(一)含义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 国内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 代表性的观点有:
唐玉光认为,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 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成熟是相对的, 发展是绝对的;教师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 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 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 也涵盖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升华。 朱新卓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与成熟的过程, 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
肖丽萍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是增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 强调教师从个人发展角度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作出设想, 通过学习进修等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朱玉东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 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伴随教师一生。
综上所述, 我国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是: 教师是发展中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 教师成长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 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与完善。
(二)特征 1、身份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这是教师专业化中教师的身份特征。 2、保障
遵从于一定的职业规范的制约, 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作保障。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技 术特征及社会的相关理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换言之,教师专业化依赖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教师职业自身具有的专业技术特征,二是国家、社会对教师队伍的配套管理制度。前者是教师专业化赖以形成的内部专业条件,后者是教师专业化的制度条件,是教师专业化赖以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没有教师职业的专业技术特征,教师专业化就失去了根基。没有一定 的制度保障,教师专业化也就 失去 了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 3、动态化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实践的过程。师范教育产生的早期, 师徒制的培养方式、教育科学发展的局限等因素决定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还比较低。20世纪60 年 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核心
问题。由此,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成为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的必然的选择。从各国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实践来看, 教师专业化表现出明显的动态性特征。
(三)现代大学制度的影响
1、政府与学校
将学校与政府行政级别,表现了对教师的尊重,提高了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赢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关注。但是行政干预学术,行政领导,党政结合,为教师教授们带来的更多的是限制。
2、学校治理
将科研作为评价指标,本意在于引导学术研究的发展,但是事实上却导致了教师的负担,使得很多学术大腕脱离教学--教师的本质工作。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学霸手中,导致广大一线教师有限待遇甚至赤贫化,对于基本生活保障都成问题何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福建 论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2、肖丽萍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10月第5期 3、冯宇红 教师专业化:内涵、阶段和途径,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2月20卷第6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1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