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魏体书法浅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1-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横折竖弯钩(见下图):这类钩法往往是上(横面)下(竖面)转翻的,第(1)处横面向内转达至此处驻笔,第(2)处转笔用力翻折,第(3)处向内转下行,第(4)处转笔又横向内环,第(5)处驻笔,第(6)处翻管方折呈衄势。《始平公》的“飞”、“九”字皆出此法。

横折竖(见下图):这种笔画是常见的,对魏碑而言,方笔的叫方折,圆笔的叫圆绞。按笔势来讲,横换为竖,横画和竖画的行笔一定要主慢,求凝重,求方厚。横至第(1)处驻笔并做上仰欲翻折的准备,第(2)处翻笔方折,果断勿疑,既不可过高耸肩,也不要过低垂肩。处拓方折始见气势,第(3)处内旋,横勒涩行向下。《始平公》的“真”、“国”、“恩”、“四”、“同”、“日”等字皆是横折竖的方折方笔。

撇(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的撇,无论是长撇、短撇、横短撇皆以横侧入笔,起锋铺毫,著力慢行,见第(1)处。然后势转向左下,笔势稍快,涩行勿轻滑。至第(2)处衄笔潜回,有上仰之势。《始平公》的各种撇法或下有竖,或右有捺,的凝重沉雄之感。

魏体书法浅谈

任何一笔都是点的延伸

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

一、 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

中锋等等。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

方笔点画的写法

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李松先生把“魏体”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魏碑的“点”,它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

这一笔的书写如果以唐楷常规的“顿藏”笔法技巧,那么它的运笔路线是这样的情况:

把这种运笔方法进

行动作分解,它需要五个动作来完成。

试想,仅仅一个点就要用五个动作,写别的呢?写一个特别繁复的字呢?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问题的。往往我们看到的不少的人就是这样的写法,甚至,一些教科书都是这样的讲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毕竟写出了“方笔”。可是,这样的方法实在太繁琐,太累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写出的笔画死板呆钝,了无生气。实际上,这样的手法其实不是写,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上好的科学的方法。

因此,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

起笔露锋横擎有力,见图第(1)处。第(2)处转笔内旋,第(3)处过笔提顿相间,铺毫涩行成弩式,第(4)处驻笔,第(5)处顿笔转右下成斜锐之势,第(6)处衄笔收锋。“下“、“形”、“有”等皆此法。

悬针竖(见下图):《始平公》的悬针竖与唐楷不太一样。唐楷悬殊针竖秀润妍巧,而《始平公》的悬针竖如钢钎之重,有力锥顽石之感,起笔可藏可露。第(1)处逆藏入笔,第(2)处转笔向上,第(3)处右下顿笔,第(4)处笔锋内旋,第(5)处易过涩笔下行,第(6)处出锋而意回。“率”、“攀”、“平”、“神”均属此竖法。

钩:

钩法有很多,它不能单独笔画,依附于 的左右。左挑的叫“左趯”,右挑叫:搭钩“。依附于横向下挑的叫”宝盖钩“,向上挑的叫“龙尾钩”。钩依附于竖弧线右挑出的叫“直戈”,横而上挑出的叫“横戈钩”。《始平公》的方笔钩,要用翻折笔写出,所以叫“方折钩”。

竖左挑钩(见下图):《始平公》方笔竖钩要写出方雄的气势来。这

气势似武士之躯,健将之足。起笔横擎入画后涩笔用力下行,到第(1)处其竖线有左倾之向,如健将欲起脚先向后撤足,其力很大,第(2)处顿笔蓄力,第(3)处翻笔,指腕齐力挑出。《始平公》的“则”、“于”、“州”、“和”皆是,也有的左趯钩其理一样,其势前倾。

竖钩的实际书写:

竖搭钩(见下图):搭钩不是独立的笔画,或有右主点,或有百长磔(长捺),起至第(1)处驻笔,第(2)笔处抽笔逆左,第(3)处切右下成雄峻之势,第(4)处力撮向右上方向涩行挑出。《始平公》的“以”、“比”、“震”皆是。

宝盖钩(见下图):写宝盖的横,勒笔力求于慢,要有起伏涩行之气,至第(1)处驻笔,第(2)处翻笔右下有逆转之势,如鹰折翅转飞,有力量又要果断准确,不拖泥带水,第(3)处指腕齐力逆挫拖出。

《始平公》的“屈”、“崇”、“灵”、“云”勒画俯仰各异,翻折挑法相同。

竖折钩(见下图):这种钩法也是翻折的钩法。第(1)处笔势左偃,有雄强之气,至第(2)处略驻笔,有节奏感,屏气著力,笔势右行,由纵变横。横线行笔宜慢不宜快,使墨迹有方雄厚度,第(3)处加力,笔至第(4)处驻笔,第(5)处翻毫衄上,衄锋的翻钩力量在于腕指,动转略快要果断。《始平公》的“光”、“元”字皆出此笔。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魏体书法浅谈在线全文阅读。

魏体书法浅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7272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