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情分析促进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温岭市泽国镇第四小学 鲍敏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现阶段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应试,轻交流、沟通。
首先作文教学没有真正体现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没有看到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是学生的重要的人生需要,不是从交际的需要出发,很少努力去创设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对话”的情景,忽视让学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作文的教与学往往是为了谋求考试中的高分。其次教师忽略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教师没有把作文看成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学生有话不想对老师讲,以假话、空话、套话来搪塞老师就不可避免了。再有,教师不重视调查学情,作文教学目中无人。作文指导如同盲人瞎马。命题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概念化,成人化,题目命不到孩子的心里,文章与人之间隔着一道屏障,自然难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诱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二)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对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样,“主体”大多做不得主,总体上还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誊正——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教学结构。这种结构把学生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学生只能带着老师给的题目去“找材料”;作文不是“情动而辞发”而是“主题先行。”诸多束缚,放胆不得,犹如带镣铐跳舞,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有的老师不把小学生的作文看成习作,搞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加压加量的“开发”,要求立意深,选材新,内容“有意义”等,拔苗助长;教师不给学生以选择表达形式的自由。训练主流拘泥于“记叙文”。单一的训练形式很难调动孩子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缺少学生自评、互评环节,不是指导学生自己去评价成败得失,而是以教师的主观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将作文改得一片狼籍,“惨不忍睹”,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凡此种种,使学生作文“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捆绑式教学,如何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创新?
(三)重能力的单方面训练,轻整体素养的提高。
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是就写作练写作,尽管写作的量上去了,质却得不到提高。首先,生活积累的底子薄。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酝酿情感没有进入作文教学结构的必要环节。作文教学被禁锢封闭在狭小的课堂内,与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相隔绝。即使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也没有放在与课内教学同等的地位上规则,使之有序、有效。其次是语言积累的底子薄。一是阅读量少,有的学校连《自读课本》都被当作了“减负”对象,一学期下
1
来就读二三十篇文章。二是没有充分发挥阅读的价值和作用。阅读教学大多停留在对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很少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得素材和灵感的;三是不重感悟,不重内化,不重积淀。不是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发现写作规律,而是“喂给”学生各种写作技巧知识,提供各种“捷径”“便道”。总之,这样忽视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积淀,学生必然源头枯竭、感情淡薄、认识肤浅、表达困难。如此困难重重,焉有不惧不厌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奥苏伯尔( David P.Ausubel)的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2、陶行知的提示
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3、谢锡金博士的观点
香港大学课程系谢锡金博士提出“创意写作”。他指出,写作是创意,是多于语法运用的活动,所以不应用语法的学习来限制学生的创作意欲。词汇和语法学习限制了学生的创作意欲,结果就使学生害怕写作;同时也由于写作少,而不能改进学生自己的语法和技巧。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现状去考虑,激发和培养学生本身的创造力,帮助他们挖掘写作素材,让他们对写作发生兴趣,并在写作过程中,主动地、逐渐地掌握有关写作的技巧。教师则在学生不断写作的过程中,来磨炼和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学生的成绩分析(含各类的质量分析)、成因分析(造成学生现状的各种原因分析)、非智力因素分析(含家庭、性格、爱好、特长等)等等各种分析,这些分析越全面、越准确,对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就越有利,教育教学效果就越见成效。
2、以学情分析促进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在小学语文高段作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等的研究,形成一套以学情分析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技能技巧的提升的策略。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摸索出一套以学情分析促进以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策略,使教
2
师全面地、客观地、有选择地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水平联系起来,让教师正视学生的原有基础,并以发展的目光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总结出成文理论。
2、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和推广,使每个走进作文课堂的学生都必然会在走出课堂的时候有不同的收获,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被逐步调动起来,从而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剖析学情现状,通晓优势不足
1、从习作心理方面来剖析,从四年级开始,儿童是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刻,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高年级段的小学生对事物依然保持着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所以,高段的作文教学应从学生身边最为常见但又不为重视的现象入手,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从习作习惯方面来概括,高年级段的小学生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还不能很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可能很感兴趣,但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3、从习作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四年级学生正处在辨证思维萌芽期,学生辨证分析能力不够完善,概括水平较低,五六年级开始一定的发展。因此,高年级段段的作文教学,要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练习,自主地述说,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
4、从习作技巧方面来思考,从四年级开始的学生,已经知道观察的重要,已经完成了作文起步练习,能够独立地写一篇文章。但是写作技巧尚不成熟,描写人物的方法,描写生活细节的技巧等尚不熟练。因此,我们应该结合课文的教学,设计一些小练笔活动。比如观察一次人物对话,写一个片段,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变化;再如亲身做一件以诚待人的事情,指导学生注意描述生活的细节等等。
(二)、立足学情分析,设定适当目标
学生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与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在制定作文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都乐于写作.然后根据学情、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
3
根据学情我们把学生分成优,中、差三类.对优等生要求努力做到,中心明确,具有新意,叙事完整,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条理清晰,段落分明,前后连贯,语言生动,不写错别字.对中等生则主要要求他们做到‘中心明确,叙事完整,内容具体,有详有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句通顺,少写错别字,对差生则主要要求他们基本做到:文章有中心,有具体内容,
分段写,有条理,语句通顺,书写整洁。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三)、依托学情分析,唤起习作兴趣
兴趣是步入创造大的台阶,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思维才会积极开展,兴趣不是说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新颖的情景导入就完事了,兴趣应该由始至终贯穿其间。
1、积极鼓励,树立信心
写作弱势群体形成习作中恐惧心理的原因尽管各不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写作缺少信心。若不树立信心,就难以根治“怕”;而满腔热情地积极鼓励,正是增强信心的补益之剂。无论是面上的教育,还是个别同学的指导,均要把鼓励贯串其中。千万不能以偏概全,“一棍打死”,要十分精细地关注他们习作中每个细微的变化,哪怕是某个词语用得准确,某个句子比较通顺了,也要充分肯定,真心实意地表扬,脱离学业 实际的挑剔,过多的指责,只能如凉水浇身,改不了写作的其它状况。
2、指点迷津、抚着入门
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关键在于不会动笔,不会写,故要消除这种心理,必须实实在在地“帮”,指点写作入门的途径。常用的方法是:(1)帮助找“米”下锅,怕写的学生头号难题是“做饭无米”,总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证、无事可叙、心中茫茫然。其实,这样的学生并非真的无“米”,只是不觉得那些就是“米”,教师不导他们重新认识,他们就会尝到获得写作材料的喜悦。这些方法,笔者抓好两个“启发”:一是启发他们从记忆中去寻觅,抓住某些记忆点上的以上的事景场开展联想与想像,使模糊的印象清晰起来 ,笼统的具体起来,单薄的丰富起来,成为笔下可写之“物”;二是启发他们就地“捕捉”,学会用心看周围的事物,如写“我们的家”时,笔者课前进行家庭情况问卷调查,将家庭生活分为三个层次,即发现家中的矛盾冲突,发现家中的温馨,发现特殊家庭中的不平常经历等。课堂上为激发思维,先回忆描写意境的语句,回忆学过的描写家庭生活的课文,然后自然过漏到叙说家庭中发生的各种平凡的不平凡的往事;有劝说母亲支持姐姐的恋爱,诉说自己在父母争吵声中成长的烦恼,有述说自己借吃给奶奶的饺子而受到妈妈责骂的感受,有讲述自己生活在爸妈一方完全丧失劳动力而默默忍受生活种种磨难的经历??这是的证明他们平时能够关注生活观察身边的小事,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展现自己的家庭面貌。因此,只需启发学生打开认识的窗户,写作的“米”便可逐步解决。(2)帮助“搭架子”,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究竟搭什么建筑,心中要数;即帮助他们明确文章的中心;二是指导他们梳理中心与材料,先写什么,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要作通盘考虑。(3)帮助选“砖瓦”。词句是文章的砖瓦,选得恰当,文章就牢固,美观。可采取试写一段,就遣词造句进行分析比较;也可
4
写好后教师面批面改,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帮”,学生会慢慢摸到一些“门道”,坚而生畏的状况会有所改观。
3、注重积累,信手拈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学生进入中年级后,教师可以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写读书笔记。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读懂文本中的习作例文、经典课文,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多听看少儿广播电视节目,多看或多听小学生写的优秀习作等,作好课外读物的读书笔记并反复吟诵。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也可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会时,校本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才会涌向笔端。
4、分类训练,各个击破
写一篇文章,在确立主体、选好题材并设计出合理结构以后,就需要恰当地把心里话表达出来。可写作上处于弱势的学生写作往往不同轻重、平均有力,结果没有“亮点”,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如“拟题训练”、“开头方法训练”、“情节构思训练”、“语言表达方式训练”、“主题思想提炼训练”、“选材方法训练”、“修辞方法训练”、“结尾方法训练”等几方面。 5、引导议改,培养习惯
议和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谓“议”是指的评议,所谓“改”就是修改,评议和修改是思维的升华,是比较、鉴别、审美、完善,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很注重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评议、修改,通过互相启发、互相改错,达到互相提高的目的。在每次的评议、修改时做到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研究现状。
2、行动研究法:注重教研组的教材分析和教法探讨,思考如何进行“学情分析”。聚焦课堂教学,组织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
3、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广泛听取各方面反馈的意见,获取教学效果的评价信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研究工作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 ①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研究现状。
②成立“从学情分析入手,提高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课题小组,让组内教师明
5
确此项研究的任务要求,具体操作方法。
2、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1年10月)
制定规划,加强组内教师有关“学情分析”及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学习;加强课题组的研讨(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师具体情况等);搭建各种探索、实践、交流平台(学科内的“学情分析”研讨会、校内、区内“学情分析”活动展示等)。
①组织课题组老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②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学情分析”在课堂中的教学实践,并及时写好教学随笔。 ③进行案例的搜索、筛选、研究、修改等整理工作。 ④组织课题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反馈实验信息。
⑤在实验中期对学生进行访谈和质量抽查,以便及时修正实验方向。 3、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进行检验、对比、分析。 ②后期的经验总结。 ③修改教案,汇编成集。
④组织成员撰写研究论文,完成研究报告。 ⑤通过教学观摩课,展示科研成果。 六.预期成果: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完成相关论文或案例。 3、组织校内外的展示课活动。 七.课题组成员有三位教师构成:
1. 侧重理论研究的人员:鲍敏巧。 2. 侧重于实践的人员:鲍敏华、狄剑英。 分工:
鲍敏巧:负责课题的统筹、组织、实施和课题方案、开题报告、中期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及资料汇编等工作。
鲍敏华: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狄剑英: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实施阶段小结的撰写及资料汇编等工作。
【参考文献】
⑴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⑵余文森,林高明,郑华等《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⑶鲍里奇(美),《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⑷张化万 主编,《小学作文名师情趣课堂创设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6
确此项研究的任务要求,具体操作方法。
2、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1年10月)
制定规划,加强组内教师有关“学情分析”及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学习;加强课题组的研讨(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师具体情况等);搭建各种探索、实践、交流平台(学科内的“学情分析”研讨会、校内、区内“学情分析”活动展示等)。
①组织课题组老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②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学情分析”在课堂中的教学实践,并及时写好教学随笔。 ③进行案例的搜索、筛选、研究、修改等整理工作。 ④组织课题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反馈实验信息。
⑤在实验中期对学生进行访谈和质量抽查,以便及时修正实验方向。 3、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进行检验、对比、分析。 ②后期的经验总结。 ③修改教案,汇编成集。
④组织成员撰写研究论文,完成研究报告。 ⑤通过教学观摩课,展示科研成果。 六.预期成果: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完成相关论文或案例。 3、组织校内外的展示课活动。 七.课题组成员有三位教师构成:
1. 侧重理论研究的人员:鲍敏巧。 2. 侧重于实践的人员:鲍敏华、狄剑英。 分工:
鲍敏巧:负责课题的统筹、组织、实施和课题方案、开题报告、中期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及资料汇编等工作。
鲍敏华: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狄剑英: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实施阶段小结的撰写及资料汇编等工作。
【参考文献】
⑴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⑵余文森,林高明,郑华等《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⑶鲍里奇(美),《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⑷张化万 主编,《小学作文名师情趣课堂创设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以学情分析促进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策略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