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宿松县中小学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参评论
浅谈如何利用导入语提高课堂效率
罗军 新安初中
摘要:导入语是艺术中的艺术,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精彩的导入环节是语文课成功的基础。语文教师要清楚导入环节的构成和其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运用教育机智,结合语文课的性质和实际,精心设计导入语,优化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促使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列举了七种最常见最见效的语文课导入方法,供同仁们参考。 关键词: 原则 方法 课堂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导入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①新课开始或教学环节承接时,教师用精彩的语 言 巧妙地进行新 内容 的导入或者为新 内容做适当的前期铺垫,准确而幽默的语言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所授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产生求知欲,在渴望得到知识的同时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为新知识的讲授创造 良 好的开端。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研究学1
生,运用教育机智,而且要清楚导入环节的构成,把握导入环节的基本原则,然后根据它们精心设计导入语。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同时应当予以注意的是,导入是艺术也是科学 ,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眼光 ,灵活的思维 ,创造的头脑 ,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以下原则 : 1.目的性原则 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前提是必须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的 ,千万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 。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 2.针对性原则 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导入方法要具体、简捷,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如果忽略了这点,使导入与内容脱节,尽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吸引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设计导入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整体。导入只是一个开头,从课堂结构的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如果脱离课堂整体,即使是再精彩的导入也失去它应起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3.启发性原则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起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2
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会去思考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4.新颖性原则 现在的学生,很容易吸收新事物和新信息。他们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 ,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 ,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 ,能更加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材料越新颖 ,越是大家关心的,贴近学生的 生活事 ,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浓 ,效果也就会越好。 5.趣味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 ,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可见 ,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 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不同,选择正确的导入方法。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 ,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意注意有了很大的发展 ,思维特征由具体逐渐变为抽象 ;同时,他们对形象的、生活的及充满趣味性的知识内容特别敏感,因此在选择导人时可考虑以下几种课堂导入方法: (一)设疑导入。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妙设疑,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岳3
阳楼记》这样导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宁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岳阳楼记》,想想其中的道理。”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以讲导入 此种导入法为较多的教师所使用,以讲导入包括讲述、讲解、讲析、讲演等,它主要通过老师的“讲”进入到课堂中去。它可以是分析题目,课中人物,也可以是讲解作家作品、讲述背景、故事等。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先讲长妈妈或寿镜吾老先生的故事。长妈妈是鲁迅童年时的保姆,虽然她不识字,但讲起“长毛”的故事却娓娓动听,鲁迅常常被她的故事迷住,给童年的鲁迅有一定影响。长妈妈爱鲁迅,总是想方设法满足童年鲁迅的要求。鲁迅到四十多岁以后,还记得童年时长妈讲的故事,而且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阿长和山海经》来纪念她。寿镜吾是鲁迅童年的老师,他是个老秀才,几次落榜后,不愿再去应试,就自己开馆教书。他爱国,深恨帝国主义。他待人和气,对学生严厉,教学认真。一次上课,老先生让学生对“对子”,鲁迅用心思考,对的正确。寿镜吾先生非常高兴,大大夸奖了一番,可见老先生对他的学生及鲁迅深怀一片爱心。再如教《出师表》时,笔者课前查阅了与课文有关的各种参考资料,上课时,对学生讲述了“六出祁山”和“五丈原陨星”的故事。学生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对课文自然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三)悬念导入。 4
悬念,一般指那些悬而未解的问题和现象的关注心情。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从而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恰当适度的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太悬不悬都将降低学生学习主动性。只有百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有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样式好吗?质料好吗?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你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大笑不止。这位教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的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这个导入利用课文联系现有的故事精心设置了一个悬念,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情境,从而为课文的成功教学创造了条件。 (四)课件导入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和研究其中事物的认识形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育手段的革新,众多的传媒进入了课堂,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信息的传输效益。多媒体课件以其新颖的设计,赏心悦目的动画,奇妙的音响效果,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将生动鲜活的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新课导入时运用课件,能制造一种与文章情境相应的氛围,先声夺人地吸引学生的全部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5
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绪下,愉快地进入新课学习,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苏州园林》一文,可以制作电脑课件。通过课件,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我国园林建筑的美丽景色,还能从直观上感受到苏州园林建筑技术的精妙。运用此种导入法,不仅让学生一饱眼福,激发了兴趣,而且由于直观性强,文中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具体,从而使复杂的内容变得明白晓畅,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力。对于一些事物说明文,尤其适用此方法来增强事物的形象性,解除说明文课堂普遍存在的烦闷,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五)温故导入 温故而知新 ,这是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由已知向未 知过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例如 ,在《春》 的导人中,可以引导学生先说出一些已知描写春天的 美丽诗句(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从而引出朱 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让 学生去领略他笔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但要注 意的是不可颠倒主次 、喧宾夺主,把温故课变成一种纯 粹的复习课。 (六)解题导入 解题导入法是教师利用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来导入新课的方法,还可根据文章的题目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 ,从题目中的“梦想”入手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梦 想,有 梦想的人生是绚丽多彩的。“安得厂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是杜甫的梦想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期盼国家 统一是陆游的梦想;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戴望舒 的梦想。美国杰出的政治领袖马丁路德金也有一个梦想,那么他的梦想是什么?他的演讲为什么6
会有那么的大的魅力?让 我们走进这位黑人领袖,走进他的梦想。 (七)讨论导入法。 教师有意用错误观点或似而非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诱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求知欲的高涨。一位语文教师为了使学生较全面扎实地掌握“修辞”这一知识,首先出了一个句子: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隔了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要求学生指出这个句子加点部分的内容的修辞格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是比喻,有的认为是借代,还有的说是比拟,另又有同学指出是借喻。正当其难断是非之时教师便“出场”了,说:“关于这个句子加点部分所运用的修辞格,刚才许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一时难以统一,怎么办?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每个修辞格的定义特点中悟出所运用的修辞格是什么?”教师简短的诱导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目标迅速转移到教材中知识内容,使学生通过自学向“无疑”努力,正如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进矣。” 总而言之,“导入”艺术是精彩别致、变化无穷的,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设计导入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 王松泉 董百志主编:《学科素质教育艺术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王悦主编:《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7
8
9
10
1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如何利用导入语提高课堂效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