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单元名称 戊戌变法 课时 4 课型 新课 目标引导 知识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目标 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能力根据课程和补充材料,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横向目标 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 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 情意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目标 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方法引导 小组合作;讨论法;自主探究。 教学内容 学习引导: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先学自研: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结合学案知识自主建构知识结构。 互动探究: 一.戊戌变法背景 投影:材料一:1888年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是光绪十四年; 这一年,清政府呕心沥血多年的帝国北洋水师正式建成。清朝成为当时世界第四、亚洲第一海军大国;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只身来到北京,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 活动设计 教师展示课标; 学生分解课标; 结合课本子目消化课标; 学生依据改革的基本框架建构戊戌变法的结构: 背景、目的、经过、内容、性质、影响。 材料二:材料三:【课本第121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课本第121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 试根据以上材料和本课所学内容,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 1.背景:国际大势: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国内局势:①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2.近代前期中国新思想怎样逐渐演变的?各自的核心主张什么?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君主立宪、商战、西学 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科学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历程出现了怎样的特点? 技术——制度——思想 3.早期的维新思想 主要主张有哪些?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与洋务派有何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对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有何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准备 1.著书立学 2.上书皇帝——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主要内容、有何影响? 3.开堂讲学 4.办报立会 5.与顽固势力论战。 论战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论战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三.戊戌变法的经过 1.原因:学生思考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目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2.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3.开始标志:1898年《定国是诏》 4.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5.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简述争辩的过程。 教学内容 点拨精讲: 本自由回答,老师点拨。 学生汇集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早期维新思想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教师讲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原因。 学生结合必修三知识回答。 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研究问题,小组回答。 活动设计 一. 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及特点: 代表 思想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 明确提出兴民权的思想 特点、意义 (1)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用进化论来解释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翻译西方进化论严复 思想,阐述维新变法。 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回答,老师点拨。 材料展示:康有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 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为什么? 老师点拨回答问题的角度: 阶级、儒家思想、康有为经历、改革需要等角度。 二.戊戌变法的内容及评价。 学生认真阅读变法内容,思考两个问题? 1. 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百日维新中维新派的行动比宣言退步多了,百日维新存在哪些局限性? 内 容 上书办报裁冗员 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政治 投资厂路开经济 矿产 军事 文教 裁汰绿营西法练 废八留学改书院 特点: 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2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教学内容 三.戊戌变法的评价。 活动设计 性质: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历史意义: (1)进步意义:(2)启蒙意义:(3)爱国意义: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妥协。 四.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项目 明治维新(19中)成功 戊戌变法(19末)失败 老师点拨学生思考进步、启蒙、爱国的含义。 学生总结近代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角度: 客观、主观、根本 社会背景 资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 资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势 治相对薄弱 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 资阶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国际环境 自由资义时期西方侵略中国 向帝义过渡阶段列强掀起了 训练内化: 学生完成学案的相关作业。 诊断反思: 1.关于袁世凯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关系不再提“袁世凯告密”,仅仅 说他“见风使舵,投靠慈禧”。 2.本专题内容与必修三知识联系密切,但有些同学不注意联系,老 师上课还要多指导学生知识点额横向联系。 3.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方面还要反复强调,让学生对规律性的知 识点能够牢记于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辅导提升: 选择题:第1题早期维新思想商战的根本目的: 第4题戊戌变法失败的内部原因,指导学生对每个选项认学生结合答案,修订答真分析,抓关键词。 案,巩固知识。 主观题: (2)问康梁维新思想主要特点及原因的分析药结合材料和课本; (4)问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强调近代化的主要含义,加深学生对近代化的理解,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