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是时(十三年)河南大旱,其饥民多从自成。举人李信、牛金星皆归焉。金星荐卜者宋献策陈图谶言’ 十八子当主神器’。李信因说自成曰:‘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自成大悦,为更名曰岩,甚信任之。"
然而,牛、宋归自成其实是在十四年四月,《烈皇小识》和《明季北略》,叙述得较为详细。《烈皇小识》是这样叙述着的:" (十四年)四月,……自成屯卢氏。卢氏举人牛金星迎降。又荐卜者宋献策,献策长不满三尺。见自成,首陈留谶云:‘十八孩儿兑上坐,当从陕西起兵以得天下’ 。自成大喜,奉为军师。"
《明季北略》叙述得更详细,卷十七《牛宋降自成》条下云:
“辛巳(十四年)四月,河南卢氏县贡生牛金星,向有罪,当戍边。李岩荐其有计略,金星遂归自成。自成以女妻之,授以右相。或云:‘金星天启丁卯举人,与岩同年,故荐之’。金星引故知刘宗敏为将军,又荐术士宋献策。
献策,河南永城人,善河洛数。初见自成,袖出一数进曰:‘十八孩儿当主神器’。自成大喜,拜军师。献策面狭而长,身不满三尺,其形如鬼,右足跛,出入以杖自扶。军中呼为宋孩儿。一云浙人,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学。自成信之如神。余如拔贡顾君恩等亦归自成,贼之羽翼益众矣。”
牛、宋归自成之年月与《烈皇小识》所述同,宋出牛荐,牛出李荐,则李之入伙自当在宋之前。惟关于李岩入伙,《北略》叙在崇祯十年,未免为时过早。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全文,传世经典,以史为鉴
李岩,开封府杞县人,天启七年丁卯孝廉,有文武才。
弟牟,庠土。父某,进士。世称岩为“李公子”,家富而豪,好施尚义。
时频年旱饥,邑令宋某催科不息,百姓苦之。岩进言,希望宋暂休征比,设法赈给。宋令曰:“杨阁部(按指兵部杨嗣昌)飞檄雨下,若不征比,将何以应?至于赈济饥民,本县钱粮匾乏,止有分派富户耳?”
岩退,捐米二百余石。无赖于闻之,遂纠众数十人哗于富室,引李公子为例。不从,辄焚掠。有力者让宋令出示禁戢。宋方不悦岩,即发牒传谕:“ 速速解散,各图生理,不许借名求赈,恃众要挟。如违,即系乱民,严拿究罪。”
饥民击碎令牌,群集署前,大呼曰:“吾辈终须饿死,不如共掠。”宋令急邀岩议。岩曰:“速谕暂免征催,并劝富室出米,减价官粜,则犹可及止也。”宋从之。
众曰:“吾等姑去,如无米,当再至耳。”宋闻之而惧,谓若发粟市恩,以致众叛,倘异日复至,其奈之何?遂申报按察司云:“举人李岩谋为不轨,私散家财,买众心以图大举。打差辱官,不容比较。恐滋蔓准图,祸生不测,乞申抚按,以戢奸宄,以靖地方。”
按察司据县申文抚按,即批宋密拿李岩监禁,毋得轻纵。宋遂拘李岩下狱。
百姓共怒曰:“为我而累李公子,忍乎?”群赴县杀宋,劫岩出狱。重犯具释,仓库一空。岩谓众曰:“汝等救我,诚为厚意。然事甚大,罪在不赦。不如归李闯王,可以免祸而致富贵。” 众从之。岩遣弟牟率家先行,随一炬而去。
岩走自成,即劝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自成深然之。岩复荐同年牛金星,归者甚众,自成兵势益强。岩遣党伪为商贾,广布流言,称自成仁义之帅,不杀不掠,又不纳根。愚民信之,惟恐自成不至,望风思降矣。
予幼时闻贼信急,咸云:“李公子乱” ,而不知有李自成。及自成入京,世犹疑即李公子,而不知李公子为李岩也。故详志之。
无疑,李岩早就是同情于"流寇" 的人。
李岩本人虽然有"好施尚义" 的性格,但他并不甘心造反,倒也是同样明了的事实。你看,红娘子那样爱他,"强委身焉" 了,而他终竟脱逃了,不是他在初还不肯甘心放下他举人公子的身分的证据吗?他在指斥官吏,责骂豪家,要求县令暂停征比,开仓赈饥,比起上述的江南武生李琎上书搜括助饷的主张要温和得多。
崇祯御宇已经十三年了,天天都说在励精图治,而征比勒索仍然加在小民身上,竟有那样糊涂的县令,那样糊涂的巡按,袒庇豪家,把一位认真在"公忠体国" 的好人和无数残喘仅存的饥民都逼成了" 匪贼"。这还不够说明崇祯究竟是怎样励精图治的吗?
这不过是整个明末社会的一个局部的反映而已。明朝统治之当得颠覆,崇祯帝实在不能说毫无责任。
但李岩终竟被逼上了梁山。有了他的入伙,明末的农民革命运动才走上了正轨。这儿是有历史的必然性。因为既有大批饥饿农民参加了,作风自然不能不改变,但也有点所谓云龙风虎的作用在里面,是不能否认的。当时的" 流寇" 领袖并不只自成一人,李岩不投奔张献忠、罗汝才之流,而却归服自成,倒不一定如《剿闯小史》托辞于李岩所说的" 今闯王强盛,现在本省邻府" 的原故。《北略》卷二十三叙有一段《李岩归自成》时的对话,虽然有点像旧戏中的科白,想亦不尽子虚。
岩初见自成,自成礼之。
岩曰:“久钦帐下宏猷,岩恨谒见之晚。” 自成曰:“草莽无知,自惭菲德,乃承不远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 岩曰:“将军恩德在人,莫不欣然鼓舞。是以谨率众数千,愿效前驱。”自成曰:“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创业开基者也。”遂相得甚欢。
二李相见,大有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之概。虽然在辞句间一定不免加了些粉饰,而两人都有知人之明,在岩要算是明珠并非暗投,在自成却真乃如鱼得水,倒也并非违背事实。
在李岩入伙之后,接着便有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顾君恩等的参加,这几位都是闯王部下的要角。从此设官分治,守土不流,气象便迥然不同了。全部策划自不会都出于李岩,但,李岩总不失为一个触媒,一个引线,一个黄金台上的郭隗吧。
李岩既与自成合伙,可注意的是:他虽然是举人,而所任的却是武职。他被任为"制将军"。史家说他"有文武才" ,倒似乎确是事实。他究竟立过些什么军功,打过些什么得意的硬战,史籍上没有记载。但他对于宣传工作做得特别高妙,把军事与人民打成了一片,却是有笔共书的。自十三年以后至自成入北京,三四年间虽然也有过几次大战,如围开封、破潼关几役,但大抵都是" 所至风靡"。可知李岩的收揽民意,瓦解官兵的宣传,千真万确地是收了很大的效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甲申三百年祭》全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