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出典】 明朝 于谦 《石灰吟》
注:
1、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3、译文1: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译文2: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是能够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4、一般认为《石灰吟》的作者为明代的于谦。于谦(1398-1457),明钱塘(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但满学家阎崇年认为《石灰吟》作者不是于谦。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的著名满学家阎崇年做客扬州讲坛,在扬州鉴真学院为市民主讲《袁崇焕》。开场白时就一语惊人:“我个人认为最能反映袁崇焕精神的一首诗是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著名诗篇《石灰吟》,不过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石灰吟》的作者并非大家印象里的于谦,而是另有其人。”话音刚落,就引得全场1300多名观众一片惊讶声。阎崇年告诉听众,自己在研究明末重臣、著名将领袁崇焕的时候,觉得最能反映这位英雄精神的一首诗就是《石灰吟》。不少资料均记载该诗出自于谦的文集,但在查阅《明史》、《四库全书》等25种史料文献却发现,于谦的个人文集中并没有《石灰吟》,随后他赶赴于谦的出生地和主要生活地杭州,调查后发现《石灰吟》作者其实是明朝一位在杭州做过知县、后来被“放逐”到深山采石灰的普通下级官吏,闲暇时写了一部历史小说《于谦传》,其中小说主人公于谦写了一首诗,就是《石灰吟》。阎崇年补充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由于这首诗的确很能反映于谦的精神,所以后世不少文献也就'以讹传讹’把这首诗误认为是于谦所写。”
5、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看到这个名字时,无由地一阵惊羡,仿佛是近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积淀,让我牢牢记住这个不平凡的名字。一个人的决心,是事成之核心。我一直喜欢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许是内心深处对英雄的渴望、欣羡和崇拜,也许是夸张宣传的感染吧,但是无论怎样,对英雄的崇敬之情由来已久。遥想当年,持方天画戟,乘赤兔追风,立于万马千军之间浑似平常,英雄之勇,实不在此万夫莫敌之力,而在攻心。这是很久以后才慢慢明白的道理。年轻难免血气方刚,逞凶斗狠也是常事,但是对英雄的景仰之情却是这些做法的单纯支撑,甚至在某些人那里成了信仰,这也并不奇怪。年轻的时候不闯荡不叛逆,难道要等到白发皑皑苍苍老矣才想到要轰轰烈烈风风火火地干一番?真是我年轻的想法。
人并不是自己长大的,是时间把人带大的。一个人与其说“我长大了”,实不如说“我懂得了”。但是,懂得不代表可以做得,做得也不代表可以做好,做好更不代表可以做对。对与错的界限似乎本来就不清晰,那些只是在人们的看法和观念里,简单的对错永远是复杂的抉择。我从来就不认为这世上会有什么粉饰成真实的虚假,也从来不认为历史的真实永远只有历史在铭记。
没有站在生与死的边缘是无法体会生死之间的距离究竟是多么的微妙。我很庆幸自己曾无知地面对死亡,尽管当时对死亡的概念几乎就是无知,但是死亡无所不知,死亡常常是终结,也是起始,这在佛家,是一个轮回,世间的一切都处在永恒的轮回之中。可是,我们要长大,要树立人生的制高点,绝对的制高点,而不是平平庸庸地在自己的生命里画圆。
每一个需要足够的思考才能做出选择的岔口都是一个走向胜利的明灯,努力的双脚所走过的路并不是一片黑暗,尽管百转千回,依然有一片无限风光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回味,或者凭吊。此刻,缓慢悠扬的曲调实在是忧郁最好的名字,那是一个可以传染的病毒,荡涤浮华烦躁,传染给人一份呦呦清谷的安宁静谧,可是一旦遇上那些喜欢淡淡忧伤和幽幽情思的人们,便一发而不可收,或在最低的山谷沉沦,或在最深的湖底爆发。风平浪静的湖面是最可怕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朝于谦《石灰吟》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