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室生白: 虚灵的心能生发出一片光明
“虚室生白” 的意思是“虚灵的心灵能生发出一片光明” 。 它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重要概念, 典出《庄子· 人间世》 : “瞻彼阙者, 虚室生白, 吉祥止止。 ” 意思是: 当看到了缺席者(指“道” ) , 你虚灵的心就敞亮起来了, 于是,那个伟大的时刻就降临了!
心灵不纠缠, 不停滞于物质层面, 就可使人生的大美、 至乐境界朗然呈现。照亮我们生命之路的光主要来自我们没有尘杂的、 纯净的内心。陶渊明《归园田居》 中“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以及“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这几句诗是“情景理合一” 的。 其“情” 是诗人回到田园的愉快心情, 其“景” 则是宁静的田园生活场所, 其“哲理” 是庄子的“虚室生白” 。 陶渊明处身田园愉侠心情的获得是因为他精神上“有余闲” (不忙于世俗杂务) , 心灵已“绝尘想” (弃绝世俗念想) 。
至人能观照灵(阙者) , “虚室” 代指“心灵” , 就是“心斋” (“心斋”的意思是“心灵的大扫除” ) , 白即是明, 宛似虚宅中光明遍满, 让一切大白于世, 无所遮蔽, 正是海格尔所谓真理原意为解蔽(unconcealment) 之旨。 “吉祥止止” , 意谓一切美的意义之信息或美德来集于此。 明代画家董其昌则是从人导洁净的环境而致心灵纯净来理解“虚室生白” :
“虚室生白, 吉祥止止。 ” 予最爱斯语, 凡人居处洁净无尘溷, 则神明来宅, 扫地焚香, 萧然清远, 即妄心亦自消磨。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这虽非庄子本意, 但亦可聊备一说。
让心虚灵起来, 生命中光明、 伟大的时刻便会降临!
淡泊的意境令我们选择自己真正的需要、 具有真实性的生活方式。 多余的钱只能买多余的东西。 淡泊是一把自动化性能非常高的剃刀, 帮我们剃去那些缠绕在生活中, 阻碍着生活明朗化、 纯粹化的藤萝葛蔓、 枝枝杈杈: 它删繁就简, 让我们轻松地直奔生活的的主题! 过分的欲望令视线纷乱, 使目标混乱,生活被不必要地复杂化了, 导致真实的生活选择变成不可能。 而淡泊让精神淡定, 目光澄澈, 它简化了世界。 冰心说: 你简单, 世界也简单!
看破红尘才能热爱生活。 郭沫若有句真言: “要有出世的襟怀, 方有入世的本领。 ” 真正冷静地看懂了生活才有能力以持久的激情热爱生活!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生活。 ” (汪国真) 以为自己“看破了” 而表现出冷漠、 颓废乃至堕落的精神状态, 那是还没有看破。 看破红尘的“正宗” 标志只能是热爱生活。
所谓“看破” 意味着站在较高角度、 较全面地理解生活中的一切, 从而对生活报有一种既不是彻底悲观, 亦非盲目乐观的人是。 并且能用一种守恒的精神力比较从容地应对一切进退、 得失、 荣辱、 生死等变化, 也就是可以做到处变不惊, 不那么患得患失。
从佛教“华严世界” 的角度可以帮我们较全面地理解世界: “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 看人生都是悲观的, 认为人生是痛苦的, 要求解脱: 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的缺陷的、 悲惨的。 唯有《华严经》 所讲的, 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 即使是缺陷, 也是美的: 这个世界是至真、 至善、 至美: 是—真法真法界, 万法自如, 处处成佛, 时时成道。 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世界。 ” (南怀瑾《圆觉经略说》 )
世事本来幸福和乐, 人人皆因有幸而生于此世, 只要善用佛心本性, 天地便呈现一片光辉。 芭蕉和尚说: “顺乎造化, 与四时为友, 所见者, 不会没有花, 所想者, 不会不是月 。 ”
知世如梦无所求, 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是梦中随梦境, 成就河沙梦功德。 <王安石《梦》 )
何等华严“回向” 的境界! 王安石认为人生如梦, 一无所求, 他什么都不追求, 心如止水。 可是, 就在一个梦到另一个梦里, 他为人间留下数不清的功德。 这种境界, 才是深通佛法的境界。 这种先出世再入世的智者、 仁者、 勇者,他们都是“死去活来” 的人。 人到了这种火候, 就是佛、 就是菩萨。 而这种火候最后与杀身成仁成其一舍, 也就正是此梦成真、 此身不妄。
佛门精神是先把自己变为虚妄, 虚妄过后' 一无可恋、 一无可惜, 然后再回过头来, 把妄成真, 这才是正解。
斋心涤虑
净洁身心, 清除杂念。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 : “方斋心涤虑, 以俟陛下反復詰难, 庶几竭尽愚衷。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作文素材(虚室生白).docx(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