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大宣传力度,实现教育普法
实施依法治教,做好立法固然重要,但抓好法律法规的实施更为紧要。立法需要执法,有法可依还必须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否则的话,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就难以维护,所制定出来的法律很可能会成为一纸空文。只要有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级领导就要及时组织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由于贯彻执行教育法规,不单只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各级的教育部门还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宣传教育法规,通过“广播电视”、“板报”、“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守法的主体即公民和社会组织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守法。领导干部更要当好群众的表率,要认真学习教育法规,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要真正懂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教育事业,就不是称职的干部,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三)严格教育执法,做到有法必依
严格执法。我国的教育执法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其突出表现就是执法不够严格。教育法规实施中出现的拖欠教师工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地区儿童失学现象严重等问题就和教育法规的执行不严格、不够坚决有直接关系。今后必须在严格执法环节上狠下功夫,花大力气来抓,这也是依法治教的关键所在。
首先,根据教育法规的有关规定,政府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行政工作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依照教育法规的内容和实质办事。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本部门及各职能机构行使行政权力的权限与程序,保证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与原则。
其次,执法人员要加强教育执法的主动性,对违法者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不能手软,做到有法必依。在具体执行教育法规时,又要注意遵守法规形式的效力原则,因为不同形式的法规其法律效力也不尽相同。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法律效力最大,其他一切教育法律、法规都不得与之相抵触;教育法律的效力次于宪法;教育行政法规的效力又次于教育法律,但高于教育规章和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的效力又高于地方性教育法规。
第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自觉履行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责,健全以行政领导责任制为主的执法责任制,明确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处理、纠正教育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特别是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违法行为,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健全处理教师申诉、学生申诉的程序与机制,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运用司法手段解决各种教育纠纷,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执法监督,做到违法必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重要原则,教育法制同样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对于违法者,无论是谁,不论其职务、级别,都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绝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因此,充分发挥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监督、检察监督、党的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要使各种监督手段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保证监督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特别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监督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要配合同级人大机构做好严格的监督检查工作。通过督导机构的专门的监督、视察、指导,可以充分发挥对教育法规实施的行政监督作用。对于违反教育法规的行为,督导机构或督学有权予以制止,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此外,要建立强有力的教育法律监督制度。对于政府执行《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是保证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重要手段。监督主体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有人大监督、上级政府的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这些监督各有特点,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第三,继续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加强对教育法律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在继续进行“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强化对有关素质教育的法律规定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推动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配合人大、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执法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的制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依法治教的问题与对策.doc(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