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G助剂和填料是一个综合体系,每个物料不仅仅起一个作用,比如好的分散剂自身就可以有崩解和润湿作用,淀粉是一种填料,在某些配方上也起到粘结和崩解作用。下面的分类只是从其主用性能上来言: 1、分散润湿剂
这个领域一直被国外助剂统治,近两三年才有国产助剂的相继问世。国外助剂我接触的比较多的是T36、2700和D425,前两者分别是罗迪亚和亨斯曼的,质量不错而且稳定,但就是价格太高,阿克苏的D425相对便宜很多,但由于其在配方中的加量比较多,综合成本也是比较高,由于其颜色,在配方上也很有局限性。国内助剂,接触比较多的是三家:广源益农、汉莫克和南京若恩(再补充一家:南京擎宇)。前两者比较类似,在价格上比2700低得不是很多,质量上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一些配方也很有相似性;南京若恩的助剂用得不是很多,据业内朋友说不错,与2700相比,价格便宜很多,性价比不错,在某些配方(阿特拉津比较明显)上可以完全替代,但推荐的应用配方不是很多。这三家国产助剂在应用配方上都需要努力,并不是每个农药厂的技术人员都有时间、精力和耐性来考察助剂产品,和调配剂型。这就如同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一样,新开发的系统性能再优越,也不如WINDOWS,因为它兼容的应用软件最多。 2、粘结剂
高含量WDG剂型好的配方是不需要粘结剂的,但很多配方是不得不用的。本人常用的有葡萄糖和乳糖,这两者如果加量过多,在崩解上负面影响太明显;曾看到一个配方的推荐加量有30%之多,令人咂舌!有
人说,加入量多,溶于水后可以增加溶液的黏度,有助于提高悬浮率,此观点一致未进行系统考证。还有一个缺点是,加量过度,烘干过程中部分糖类融化在颗粒表面形成“糖膜”,崩解可想而知。如果颗粒中所有不溶物的最慢分散时间设为A,颗粒中可溶物的溶解时间为B。崩解时间则为两者中的最大值max{A,B}。那么糖类加量过度的话,崩解时间则为二者之和:A+B。(糖类填料的稳定性目前还是需要解决的,无论是烘干变色还是存储变色,肯定相信将来会有更好的填料出现!一些树脂类的新型填料,不过目前价格太高,也只有欧洲在用!) 3、崩解剂
从成本考虑,崩解剂多是可溶的无机盐类,本人常用的有:硫酸钠、硫酸铵、尿素和氯化钠。硫酸钠和硫酸铵类似,但要取的是二者溶解较快的一个;尿素崩解性能不错,但在造粒过程中易于融掉,使全部物料越来越粘;氯化钠,相对比较好一些,崩解不及硫酸盐类。(要是有直接超细但很干燥的无机水溶盐的填料就好了,也省了不少事,至少挤压网的破损率要低点!) 4、助分散剂
进口助剂的配方中都存在助分散剂这个概念,是从聚羧酸盐合成过程中考虑的,一个产品在分子量分布上相对比较集中,性能上难以针对全部物料的范围,这个辅助助剂就是解决此问题的,一般进口产品都有匹配的助分散剂。国内助剂多选用NN0和多聚磷酸钠等等。NNO在某些产品上分散悬浮效果不错,但是加量过度,容易吸潮使颗粒变粘;多聚磷酸钠在提高悬浮率性能上效果明显,但其工业级和分析纯级差别比较
大,不利于同意采购,而且加量过度的话,容易使颗粒硬化,不利于崩解。再者,这两个助剂热贮性能都不很理想。 5、填料
WDG常用填料多为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白炭黑和淀粉等。膨润土和白炭黑这是从WP中过度而来的,自身崩解性不错,但加量过度非常影响悬浮率;高岭土种类繁多,易于造粒,崩解上不及淀粉,个人推荐煅烧的1250目白色高岭土;淀粉在崩解上表现突出,悬浮率上略逊于1250目白色高岭,据说有好的改性淀粉,本人一直无缘试用,实为遗憾。
6、关于沸腾造粒(喷雾造粒)和挤压造粒
两种造粒方式的配方是不一样的,有些新手在这个问题上曾进过误区。挤压造粒在崩解上可能次于沸腾或喷雾造粒,这是因为在挤压过程中,物料中有“应力”,崩解时,需要克服这个“应力”。
本人从事WDG配方调配工作时间不是很长,现在将自己的些许体会和心得写出来,有问题之处还望各位大师给予指点,也可以和新手们共勉。
求是者 :我也见过一些配方中加乳糖和葡萄糖很多的,不知道有没有考证过有没有必要,我个人觉得WDG的配方没必要搞那么复杂,也就是说需要做一个评估,有些成分是不是必须加,如果缺了不行,那么复杂一点也无可厚非
liangbin9803 :配方的原则应该是越简单越好,利于生产和配方的调试,除了问题好找原因,但是有些产品比较难做,不得不把配方弄复
杂。
另,关于楼主说d425综合成本高的问题,我承认比国产助剂高,但是你可以看看用我们的助剂做出来的产品和纯白产品的成本对比,还是有相当优势的 (没有办法,目前WDG的种族歧视还是很严重的!)
huchao :您说得太对了,配方越简单越好,无论在调配筛选还是生产加
工和采购上都很方便!支持您的观点!但有一些原药确实需要多元化的辅助助剂和填料,这也说得很中的!
矢野助剂 :
楼主还没有接触过禾大(croda)550s(白色)BB4 CBZ 等也是很出色的分散剂,另外楼主没有涉及润湿剂。
qm8609 :两种造粒方式的配方是不一样的,有些新手在这个问题上曾进过误区。挤压造粒在崩解上可能次于沸腾或喷雾造粒,这是因为在挤压过程中,物料中有“应力”,崩解时,需要克服这个“应力”。 具体说来在配方上只要有啥不同或者两者配方该如何调整?
补充资料一:聚羧酸盐类分散剂作用机理
水基性制剂形成的悬浮体系中的原药颗粒很小,与分散介质间存在巨大的
相界面,裸露的原药颗粒界面间亲和力很强,吸引能很高,易导致原药颗粒间聚结合并变大,甚至结块。而聚羧酸类分散剂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可以显著提高其抗聚结稳定性,作用机理包括:
① 空间位阻效应
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较大的分子量,高分子链在介质中充分伸展形成几纳米到
几十纳米厚的吸附层,从而产生空间位阻效应。聚羧酸类分散剂分子骨架由主链和较多的支链组成,主链上含有较多的活性基团(甲基[-CH3]、异丁基[-CCH3]、酯基 [-COOR]、苯基[-C6H5]),并且极性较强,依靠这些活性基团,主链可以“锚固”在农药颗粒上,侧链具有亲水性,可以伸展在水中,在颗粒表面形成庞大的立体吸附结构,产生空间位阻效应,从而使农药颗粒分散并稳定。
② 静电排斥理论
当离子型聚羧酸盐类分散剂通过离子键、共价键、氢键及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在农药颗粒界面吸附时,磺酸基和羧酸基使农药颗粒带上负电荷,在分散粒子周围形成扩散双电层,产生电动电势即Zeta电势。当两个带有相同电荷的分散相离子相互靠近时,扩散双电层重叠而产生的静电排斥迫使带电的分散相离子相互分开,阻止了其合并,使悬浮体系保持其分散稳定性。
③ 溶剂化链作用
聚羧酸类分散剂通过其疏水基对农药颗粒产生齿形吸附,结构中的醚键亲水基朝水定向排列与水分子可以形成氢键,从而形成亲水性立体保护膜,该保护膜也进一步保证了离子的分散稳定性。
目前,国外从事聚羧酸盐类分散剂研究的公司主要有瑞士科莱恩,法国罗地亚基团的T36(白色粉状)(其SOPROPHOR SC属于磷酸酯类),英国ICI公司生产的丙烯酸盐共聚物分散剂550S,日本竹本油脂株式会社的分散剂
CH7000和YUS-WG5(白色粉状),巴斯夫(BASF)生产的分散剂Sokalan CP(马来酸-丙烯酸钠盐)和Sokalan HP(改性聚羧酸类分散剂),美国亨斯曼公司生产的TERSPERSE 2700(白色粉末)、2735(液体)聚羧酸盐高分子分散剂与润湿剂TERWET 1004联用在农药WDG中,在我国已形成较大的市场。
补充资料二:WDG配方与筛选工艺
1.组成:原药 + 润湿剂 + 分散剂 + 崩解剂 + 粘结剂 + 载体
① 原药:各类杀虫、杀螨、杀菌、除草剂等 ② 润湿分散剂:600# 700# ABSNa K12
③ 分散剂:苯乙基酚聚氧乙烯硫酸钠、AEO系列、NPE、木质素磺酸盐、NNO、MF、BX等
④ 崩解剂:膨润土、PEG、变性淀粉、无机盐、白碳黑、硅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WDG助剂和填料筛选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