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3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 31.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是指幼年儿童。 B “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 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3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C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明清改州为府。 D“道”“路”也分别是隋唐和明清的行政区名。
33. 下对列表示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除”“起”“夺”都是表示 “授予官职”。 B“迁”有三种情况:一般情况下, “右迁”、“迁除”表示升职;“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涉及“左”字的如“左除”“左转”“左授”“左宦”“左迁”均表示降职。 C “领”“判”表示兼职,“摄”“守”“行”“署”“权”“表示代理官职。“视事”任职。“下车”,官吏到任。“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入仕做官。 D“悬车”“致仕”“ 乞骸骨”“乞身”“请老”表示辞去官职。“移病”,上书称病,请求退隐。
34. 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词语有:举、辟、征、荐等。 B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选、除、授、赏、封等。 C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有:免、罢、夺、黜、擢等。 D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升、拔、迁、陟、加等。
6
35.下列对古代官职中表示官职调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是指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徙”是指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B“出”指从地方调出,来到京城为官。“入”是指从京城调入地方为官。 C“调”指调动、调迁;“迁”指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D“调”指变换官职,“转”指调动官职,“补”指补充空缺官职。 36.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告别。 B。“致政”:致仕,官员交还官职退休。
C范晔《后汉书.张衡 。视事:隐居退休,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退休。 D《后汉书.刘宠传》中 。下车:官吏初到任。 37. 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B明清科举制度发展已极其完备,它分四级科考,即乡试、会试、院试、殿试。 C明清四级科考考中者从低到高依次称为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解元)、贡士(第一名会元)、进士(第一名状元)。而“进士”又分三甲: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D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国子监掌管人员监祭酒、司业,教学人员称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38.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拨官吏制度。 B察举制又称举荐制。“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容臣秀才”中的“察”、“举”指的就是察举制。
C科举制,是隋唐以后选拨人才的社科考试制度。明清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D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其中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会元、解元。
39.关于古代学校与教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庠”、“序”是古代地方学校的叫法。
B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太学”是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 C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博士。
D国子监掌管人员成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有教授、直进、助教等。 40.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如:《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下对“阳”的方位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之南、水之北 B 山之南、水之南 C 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4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宋元时期是带有指行政区域和军区的性质。 B《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和《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这里“山东”之“山”指华山。
C“江河”在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
7
为池。”的“河”就专指黄河。
D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襟三江而带五湖”。其中“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官职、谥号、号来称呼人。
2.古代男子年20行冠礼,女子年15行笄礼,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字。 3.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_141_岁老人的寿联。
4.古代兄弟之间用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伯表示最大,季表示最小。
5.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堂房亲属关系,\先\表示已去世。
6.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王公年次记年法、帝王年号记年法、干支记年法。\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_。
7.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 8.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五时到七时。
9.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蜇 、春风。
10.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_庚辰_年,是属 龙_人的本命年。
11.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子时,也就是现在的前天晚上11点时到第二天凌晨1点时。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_金_ 、_木_、_水_、_火_ 、_土_五种物质。
13.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 部、 工 部,各部的长官均为尚书。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 升降的是吏_。
14.古代授官叫拜 、除,降官贬官叫谪、左迁。
15.汉代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的长官称刺史,明代府的长官称知府 。
16.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冀州,冀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7.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18.\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南京。 19.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_儒教、佛教、道教 。
20.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盘古、女娲、精卫 。
21.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 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
22.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_。
23.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经、史、子、集。
8
必修一、二文学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检测答案
1.答案:B 项荀子是赵国人,《荀子》是由荀子及其门人所著的。
2.答案:C解析:C项全文通过主客对话,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感情。作者虽有流露些许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沉沦,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3.答案:C解析:C项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4.答案:B解析:B项“炉台”象征产生希望的地方 5. 答案.(D)解析:《捕蛇者说》为散文 6.答案(A)解析:《暗示》为长篇小说 7.解析:C 深秋的露水为失望的泪水 8.(B)解析:苏轼当时是一个爱国老者 9.答案:B解析:《劝学》作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师说》才是由韩愈所写。 10.答案:C解析:A: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 D:苏轼父苏洵,弟苏辙
11.答案:A 解析:B中第一段是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C《我心归去》中借法国表现自己对故乡的失望,但作者仍是爱自己的故乡,不愿在法国留下。他对故乡的失望,蕴含着希望。D《师说》作者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是鄙夷之情,而非尊重。
12.答案:D 解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一段表现了诗人放弃了对俗世幸福的追求,表现了一种定格在希望之上的绝望。
13.答案:A.老舍是满族人且《断魂枪》是短篇小说。
14.答案:C.《师说》中的说是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范围。
15.答案:C.《赤壁赋》中举曹操的例子表明英雄不能与天地共存,为下文说明用个人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作铺垫。
16.答案:C.启示是人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区别,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做到了 “像山那样思考” ,才能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17.答案:D.老舍的长篇作品有《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中篇作品是《月芽儿》。 18.答案:C.文中虽写了天地万物易逝,但作者仍怀着乐观积极的情绪。 19.答案:A解析:毛泽东的诗词因为内容仍是现代的,属现代诗歌 20.答案:C解析:新诗也有格律和押韵
21.答案:D解析: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22.答案C A 《阿房宫赋》是杜牧写的B 《沉沦》不是老舍的作品D 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的生态学家
23.答案:B解析:A选项的《始祖鸟》错误。《始祖鸟》属于舒婷的作品。C选项作者生于德国。D选项的《一个人的村庄》错误。《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的作品。
24.答案:D 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5.答案:B 解析: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各地考生在县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由翰
9
林或部院官员主考,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由礼部主考,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连中三元”。 26.答案:D 解析:《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名。《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27.答案:A 解析: 五更计时法: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为三更。由此推算: 一更天约在19:00时至21:00时; 二更天约在21:00时至23:00时; 三更天约在23:00时至次日1:00时; 四更天约在1:00时至3:00时; 五更天约在3:00时至5:00时。“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五更三点”是“早晨5点72分,即6点12分”;“三更四点”是“凌晨1点96分,即2点36分”。 28.答案:D:家慈是对自己母亲的谦词 29.答案:D.诸侯不能自称朕。
30.【答案】D,应为“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明成祖的年号是“永乐” 31. 【答案】A 。解析:“黄发”指老人。 .. 32. 【答案】D 。解析:将“明清”改为“宋”。 33.答案:A 。解析:“夺”,削除。
34.答案:C,其中“擢”表示提升官职。 35.答案:B,“出”指离开京城外调。“入”是指地方官调入京官。 36.答案:C,“视事”指任职。
37.答案:B 解析:古代科举分四级科考,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38. 答案:D。 进士及第一二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解元、会元、状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39. 答案:C。入国子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如同今天入学校读书的人称为“学生”。博士则属于D项中教学人员一列。
40.答案: A。相关知识:古代用阴阳作为山水方位的代称,具体是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1 答案:B。“山东”之“山”指崤山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必修一、二文学文化常识(附详细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