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与中考命题改革的思考
哈尔滨市的中考命题始终按照“稳定、深化、发展”的改革精神,实行“3+综合”的中考命题改革方案,努力使中考命题改革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趋势,充分发挥中考命题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一、关于中考命题的理念与原则
中考命题一定要打造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即必须体现“以人为本”、“能力立意”的思想。通过中考命题导引,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真正实现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工作要克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注重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倾向,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的倾向。进而要特别关注过程与方法的探索、学科间知识整合,关注社会实践活动、情感经历的整合。要把教学工作从单纯地找知识的传授点,押考题的训练点,解读评分标准点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把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师和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哈尔滨市的中考命题改革的原则
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有利于课程计划的实施、教学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发挥全省中考改革实验区的龙头表率作用。真正使中考命题做到学生满意,教师满意,家长满意。
二、关于中考改革的内容和形式
1.中考命题的基本框架是“3+综合”。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含英、俄、日),综合科目又分为综合(一)包括政治、物理和化学;综合(二)包括历史、地理和生物。语文、数学、外语各占120分,物理和化学各占70分,政治和历史各占30分,地理和生物各占20分。这样做在考试科目方面体现了全面性,学校开设的学科均作为考试内容,就能克服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同时由于所赋各学科的不同分值,又体现了各学科在学校教学中比重的差异。
2.中考的考试评价方式。哈尔滨市的中考改革在评价方式上也在逐步深化。首先,我们为了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考试。2003年,又对综合(二)进行开卷考试,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突出对学生的能力的考查。 3.中考语文作文评卷采取三人背对背地评阅一名考生
的试卷的做法,使作文评卷做到公平和公正。
三、中考命题的特点
(一)导向性
中考命题一定要发挥其在推进素质教育及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导向作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考查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一些试题给学生展开联想的空间和自主表现见解的思维激发点,张扬个性。试题要突出考查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产点,知识的沟通点。
例如,哈尔滨市2002年语文二(四)题:阅读《智者无言》回答24―28题,结合本文提出的观点“智者无言”,回答第28题:“你是否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又如,语文二(三)题:阅读《我的四季》回答19~23题,结合本文将生命比作春、夏、秋、冬四季的问题,设计了23题:“作者把生命比作四季,想一想,还可以把生命比作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二)基础性
试题突出双基的考查,有利于国家课程计划,有利于稳定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各学科试题在内容上都注意做到突出重点、顾及全面、点面结合、以面扶点。 关于基础性,
其一,是体现在知识点的分布面比较大。如下表:知识点的覆盖率一览表
其二,试题中各部分知识的分值与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所占授课时数大体相当。如:数学中代数与几何的比例为5 7:4 3。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如下表:
其三,在命题中不出偏题、怪题和计算繁杂的题目,降低难度,保持正常思维的原则。这样,有利于纠正学校在复习工作中的盲目拔高,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的现象和做法。 (三)准确性
各学科命题工作严格履行准确性原则,使试题在文字、内容、图形制作方面做到了准确无误。
1.不超纲,不打“擦边球”和“界外球”。
各学科的试题,严格以国家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及相应的教材为主要依据,以各学科的考试说明中公布的考试范围为参照。大纲和教材及“考试说明”中找不到出处和根据的题一律不出。为了保证做到这一点,命题教师都要写好“备忘录”,在“备忘录”中要写清每一个题的出处,并且将此落实到x章x节x页。 2.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对容易引起争议和含糊不清的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推敲,
力争使试题清晰、严谨、准确。 (四)综合性
学校教学工作要把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今年的中考试题在这方面的导向作用反映得相当明显和突出。所谓综合性,就是要克服现有部分学科过于强调自身,学科间缺乏整合、渗透和交流的缺陷,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按照这一思想,今年的命题在综合性上:一是体现学科内的综合;二是体现跨学科的综合;三是贴近社会,让学生去感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把教学置身于广博的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广阔背景之中,收集和捕捉丰富的信息资料,汲取新的知识和营养。 (五)区分性
在各科命题的层次和区分性方面,我们注意把握两项指标。一是知识能力指标。试卷中的题目可分为六个能力层次:(1)识记;(2)理解;(3)简单应用;(4)变式应用;(5)综合应用;(6)超常应用。在输入计算机题库时,每个题的能力指标都已给出,计算机在抽调试卷用题时,按照整个试卷对六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命题原则是:容易题、中档题、难题分值的比为5:3:2。以这样的要求组成的试卷,知识能力指标在试
题中鲜明可见。二是试题的难度指标。容易题的通过率在70%左右,中档题的通过率50%左右,难题的通过率在30%左右。
责任编辑/倪军仓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中考初中关于新课程与中考命题改革的思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