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的观察力比较敏锐。第二,幼儿将看到的信息用完整的句子清楚地表达出来了,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个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第三,以上的观察与表达都是幼儿主动进行的,表现出主动性这一积极的学习品质。第四,这个幼儿有关于蓝印花布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就应该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所以,我们在一日生活的每一个情境、每一个活动中,都可以依据《指南》提出的儿童发展方向去解读儿童的整体发展情况,这是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基础与前提。
从“是的,那蓝印花布还可以做什么”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她发起了一个互动(当然,如果幼儿之间有正常的交流,教师也不必急于干预)。教师所提的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显然比我们常见的“是的,蓝印花布除了做帽子还可以做新衣服”这样的总结句,更有利于幼儿思考。开放性问题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进行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艺术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促进儿童创造性的发展。而像“能做新衣服是不是”这种封闭性的问题实际上是伪问题,里面暗含了标准答案。幼儿大多具有他律的特点,即他们还没有自主评价外界事物的能力,会经常以身边的权威人物的答案为标准去评价。例如,幼儿经常会说“老师说的”“爸爸说的”。这种暗含标准答案的封闭性问题是不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的。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提倡教师多提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有更多发散思维的机会。 在“蓝印花布还可以做什么”这个问题中。“做什么”指向的是蓝印花布的实用功能。作为“生活中美的事物”,蓝印花布除了有实用功能,还有审美功能。正如前面所述,蓝印花布具有自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的基本艺术特征。对于进入课程中的许多“生活中美的事物”而言,更受关注的是其作为文化组成的“美”的部分,因而其艺术审美的一面受到更多关注。比如,唐装上复杂的盘扣不再追求实用功能(越复杂的盘扣越难扣),而是更强调装饰功能。如果把唐装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我们也会把重点放在美的感受与欣赏功能上。作为教师须具备这样的学科知识,以便在引导幼儿学习“生活中美的事物”时,能从其实用、审美等不同角度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从两个幼儿说的“可以做新衣服”“好去准备婚礼”可以看出,第二个幼儿并没有直接回答教师“可以做什么”的问题,它是跟随第一个幼儿的思路来思考的。我们可以据此推测第二个幼儿的学习风格可能具有场依存的倾向(单凭一次活动中的一句话。我们还难以判断该幼儿是场独立型还是场依存型)。场依存型的幼儿需要综合一些信息来形成自己的答案。面对这些幼儿,教师要多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形成自己的结论。这是幼儿学习风格上的差异对教师提出的教育策略上的要求。“这样漂亮、快乐、欢喜”是教师针对孩子说的“穿着蓝印花布衣服去参加婚礼”的回答。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教师的这种回应策略与“你穿着蓝印花布做的衣服去参加婚礼,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这种回应策略的异同之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关注到了幼儿的审美感受,不同之处是后者把进一步想象、感受的机会留给了幼儿。但是,案例中教师的回答没有留给幼儿自主感知的机会,而是以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幼儿的感受,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不符合《指南》所倡导的幼儿的学习应该是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当然,作为与幼儿平等的一员,教师应如《指南》中所说的“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在孩子们发言之后谈论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避免影响处于他律阶段的幼儿的自主学习。
再接下来看洋洋和楚楚的回答,从“我想做成蹦蹦床在上面跳”这个回答我们几乎可以断定,洋洋具有关于蹦蹦床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可能有不同的来源,一种可能是他真的在蹦蹦床上跳过,这是一种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有一种可能是他曾经看到过别人在蹦蹦床上跳,而自己并没有跳过,这是一种间接经验。要想知道该幼儿的经验的来源,教师可采用追问的教育策略。在我看来,楚楚回答“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做好了去航海”,是因为他由蓝印花布的蓝色调而联想到了大海。基于蓝印花布的色彩这一艺术要素而产生的想象,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艺术想象,幼儿所表达的“我真想”更能让我们确定幼儿是在进行艺术想象。而教师的回应是“你好好想一想,布能做船吗?布是不可以做船的,会沉掉的”。这里教师是在用科学技术来回应幼儿的艺
术想象,必定不是有效的回应。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拔根毛就可以变出同样的孙悟空,这可以说是今天克隆技术的早期艺术想象。我们假设《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老师也有着这位教师的观念,对吴承恩说:“吴承恩,你好好想一想,猴子的一根汗毛怎么能变成小猴子呢?汗毛是变不出小猴子的。”又假设吴承恩是我们所说的“好孩子”,即听话的乖孩子(现今的教师和家长常常用这样的标准去评价孩子),那么就不会有《西游记》的问世了。如果我们今天的老师都持这样的观点,那当今社会强调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将成为泡影。所以,有效的教育一定基于对儿童的正确理解。
从整体上看,案例中共有三次师幼互动,在第一次互动中,教师支持了幼儿的学习,以至于幼儿一直在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而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的互动中,教师都终结了幼儿的想象和思考,导致幼儿不能继续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所以,在贯彻《指南》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关注情境中每一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创设支持性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术想象,必定不是有效的回应。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拔根毛就可以变出同样的孙悟空,这可以说是今天克隆技术的早期艺术想象。我们假设《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老师也有着这位教师的观念,对吴承恩说:“吴承恩,你好好想一想,猴子的一根汗毛怎么能变成小猴子呢?汗毛是变不出小猴子的。”又假设吴承恩是我们所说的“好孩子”,即听话的乖孩子(现今的教师和家长常常用这样的标准去评价孩子),那么就不会有《西游记》的问世了。如果我们今天的老师都持这样的观点,那当今社会强调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将成为泡影。所以,有效的教育一定基于对儿童的正确理解。
从整体上看,案例中共有三次师幼互动,在第一次互动中,教师支持了幼儿的学习,以至于幼儿一直在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而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的互动中,教师都终结了幼儿的想象和思考,导致幼儿不能继续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所以,在贯彻《指南》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关注情境中每一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创设支持性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幼小课堂理解儿童的艺术,实施支持性的教育策略(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