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儿童的艺术,实施支持性的教育策略
——《指南》艺术领域解读
一、从整体上把握《指南》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和理念
从本体论角度看,艺术活动是幼儿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表现。从认识论角度看,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从工具论的角度看。艺术具有促进幼儿向善与益智等价值。基于艺术对幼儿发展的价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确定了艺术领域的四条目标,其中“感受与欣赏”子领域的目标是“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表现与创造”子领域的目标是“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在《指南》中,各领域的目标具有导向性,体现了各领域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同时它也是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认识误区提出来的。所以,对目标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艺术领域的四条目标包含了艺术兴趣、艺术感受与艺术表现等关键概念,把握这些关键概念就能很好地理解《指南》,并以《指南》为依据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幼儿的艺术兴趣是指幼儿积极参与艺术欣赏与艺术表现的态度。在《指南》艺术领域的四条目标中,有三条目标提到“喜欢”这个词。《指南》艺术领域强调幼儿艺术兴趣的养成,因为艺术兴趣是开展艺术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形成艺术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的前提与保证。 幼儿的艺术感受是指幼儿被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的激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能力。那么,如何从一日生活或学习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艺术感受呢?这需要教师把握艺术感受中幼儿的核心行为:第一,注意力的指向与集中。即幼儿的艺术感受是被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所吸引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种能够吸引他们的审美环境,即“用美包围儿童”,让儿童处于美的环境的包围之中。这也是幼儿艺术学习的一种方式,那就是“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儿童的美感是通过“亲身体验”这种学习方式养成的。第二,审美感知。在不同的艺术活动中,艺术感知有不同的特点。例如,
在美术感受与欣赏中,幼儿的主要感知通道是视觉的;在音乐感受与欣赏中,幼儿的主要感知通道是听觉的,等等。儿童的艺术感知不仅仅包括视觉的和听觉的,他们还有更丰富的通道。例如,儿童在艺术感受中手舞足蹈、自言自语就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方式。第三,审美想象。儿童在艺术感受与欣赏中的想象有两种表现,一是幻想,即没有以往的经验作为支撑,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想象,这种幻想大多属于创造性想象。二是联想,即在经验的基础上,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所以,儿童艺术想象的方式可能是联想,也可能是幻想。第四,审美情感。它有两种表现,一是审美欲望与兴趣,二是与审美对象相应的情感。我们正是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观察与判断幼儿是否在进行艺术感受的,即幼儿是否被吸引,是否有感知的参与,是否有想象的参与,是否有情感被激发出来。艺术欣赏教育教学活动也要如此,才是真正有效的。 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造)是指幼儿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利用艺术的形式语言、艺术的工具和材料将它们重新组合,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的过程与能力。关于艺术表现这里要强调三点,首先是“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心理意象”,这是儿童创作出可视可听的艺术形象(或作品)的前提与基础。也就是说,如果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不能真正让幼儿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审美意象,那么这种教育可能只是一种由外而内的灌输式的教育。其次是“艺术的形式语言的运用”。基于儿童发展的特点,我们强调以儿童自己所理解的艺术语言去创作,而不是一定要按成人的理解去进行创作。比如,在绘画活动中,有些教师或家长会要求孩子把前面的物体画大一点,把后面的物体画小一点,所谓近大远小,看不见的就不要画出来,这实际上是成人艺术语言的表达。不顾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要求他们这样画,这就是灌输。儿童艺术语言的表达一定受他本身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当他们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时。“近大远小”这种客观化的要求显然超越了他们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会画出“透明画”或“展开式”,这种“透明画”或“展开式实际上都表明幼儿的认知发展还没有达到能够进行焦点透视、近大远小的创作水平。而恰恰就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幼儿的美术
作品显示出稚拙的情趣和成人美术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第三是对工具和材料的探索。这也是在艺术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因为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其丰富的心理活动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比如,如何用同一支笔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如何用两种颜料调配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如何用不同的声音唱一首歌。 二、依据《指南》观察日常情境中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思考并实施支持性教育策略
作为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教师在了解并理解了儿童的艺术学习与发展特点后,就要思考:日常情境中的儿童在进行着怎样的学习?如何给予儿童学习上的支持?下面我通过案例来具体解读。
早晨,大班幼儿欣欣戴一顶蓝印花布做的帽子来幼儿园,雯雯看见了,走过来。
雯雯:我知道。欣欣戴的帽子是蓝印花布做的。 教师:是的,那蓝印花布还可以做什么? 雯雯:可以做新衣服。 媛媛:好去举行婚礼。
教师:这样漂亮、快乐、欢喜。 洋洋:我想做成蹦蹦床在上面跳。
楚楚: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做好了去航海。
教师:你好好想一想,布能做船吗?布是不可以做船的,会沉掉的。 这是某幼儿园中的早晨入园情景,其中涉及对蓝印花布(属于《指南》里提到的关于“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欣赏。首先,我们要了解“生活中美的事物”大多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蓝印花布的基本艺术特征就是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教师掌握这样的艺术知识是进行艺术教育的前提。其次,我们要具体分析师幼互动中幼儿表现出哪些特点,教师用了哪些策略,是不是支持性的。
通过“我知道你戴的帽子是蓝印花布做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解读出该幼儿以下发展特征:第一,幼儿看到了欣欣戴着一顶蓝印花布做的帽子,这是幼儿探究的表现。探究方式表现为观察,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幼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幼小课堂理解儿童的艺术,实施支持性的教育策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