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寻衅滋事罪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解读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9-2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寻衅滋事罪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解读

寻衅滋事罪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解读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局部爆发,为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在党中央的迅速正确部署下,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组织和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抗击疫情的战斗,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防控疾病的蔓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控制疫情的蔓延,全国各地制定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在村庄、社区设置检疫卡点就是一种常见的措施。大多数群众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为自己也为他人的健康负责,做到自觉在家隔离,配合检疫工作测量体温、报告行程,但在此过程中也有个别人员不配合防疫人员的工作,有的甚至辱骂、殴打执勤人员,毁损防疫设施等,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此外,疫情爆发之初,围绕疫情的起源、规模、发展趋势及疫情防控的措施等,网络上各种谣言开始滋生和传播,对网络谣言如何治理,在何种情形下需要刑法予以规制,再次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问题,网络寻衅滋事犯罪中的一些问题也有待厘清。为在疫情防控期间正确适用寻衅滋事罪,笔者结合实践中的几个典型案例,从传统寻衅滋事犯罪、网络寻衅滋事犯罪两个角度谈一下实践中的几个法律适用问题。

一、关于传统寻衅滋事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寻衅滋事罪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解读

寻衅滋事罪是从1979年刑法规定的流氓罪中分解出来的一个罪名,1997年刑法首次规定了寻衅滋事罪的概念,2001年刑法修正案(八)又对之进行了修订,予以进一步完善。为在实践中准确适用该罪名,2013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寻衅滋事解释》),对传统寻衅滋事犯罪的四种类型包括随意殴打型、追逐辱骂型、强拿损毁型以及起哄闹事型进行了详细规定。寻衅滋事罪是常见多发的一种犯罪类型,理论界因刑法对寻衅滋事犯罪的行为方式采取了相对宽泛的措辞,认为存在着定罪模糊、难以操作、自由裁量空间大等问题。严格把握寻衅滋事罪的犯罪构成,准确适用法律,避免寻衅滋事罪成为“口袋罪”,始终是实务界追求的目标。笔者从寻衅滋事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妨害公务罪等罪名的界限这几个方面,谈一下传统寻衅滋事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寻衅滋事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寻衅滋事解释》第1条对寻衅滋事的认定作了一般性的规定,其中第1款规定的是无事生非型寻衅滋事,即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无事生非,实施刑法规定的四种行为方式时,构成寻衅滋事罪。第2款规定的是小题大做型寻衅滋事,即行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发矛盾纠纷,借故生非,实施刑法规定的四种行为方式时,构成寻衅滋事罪。

寻衅滋事罪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解读

前一种无事生非型,行为人一般是出于耍威取乐的动机,为了填补精神空虚,寻求精神刺激,在没有任何前因的情况下实施犯罪,行为人酒后实施犯罪的情况比较常见。如张稳财、安国虎寻衅滋事案,二人酒后无故踢倒防疫卡点的警示锥筒,并在防疫执勤人员询问后,拿刀恐吓、辱骂执勤人,二人的行为就属于典型的无事生非型。但实践中更多的行为人是属于借故生非型,即因日常生活中的摩擦或琐事,借题发挥。这种行为人往往辩解事出有因,《寻衅滋事解释》特别规定对于矛盾由被害人故意引发或者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主要责任的除外,此时,辨别行为人作案的起因是定罪的关键。如常仁尧寻衅滋事案,此案曾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的热议,关于常仁尧是否曾受到老师的体罚,在20多年后殴打老师是否属于小题大做,其将殴打老师的视频散布在网络上的行为是否有违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网友都曾有争论。在调查中未发现有充分证据证明老师对常仁尧的教育方式明显不当,即使常仁尧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不认同,也不能成为其随意辱骂、殴打老师并在网络上予以炫耀的理由。常仁尧的行为确实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有违公序良俗,对其定寻衅滋事罪是妥当的。

(二)关于随意殴打他人的理解,即准确区分寻衅滋事罪和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寻衅滋事罪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解读

随意的字面意思是随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殴打他人构成寻衅滋事罪的必要条件在于殴打行为的随意性。笔者认为,认定随意,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主观上要看殴打他人的动机是何原因,殴打的对象是否带有选择性,是否有逞强斗狠、寻求刺激、发泄情绪的心理;客观上要看殴打他人的过程中,是否对时间、地点有所选择,打击部位的强度,打击使用的工具,言语上是否带有辱骂和威胁性。

实践中,定性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寻衅滋事罪和故意伤害罪的不同。首先,两罪侵害的客体不同。寻衅滋事罪侵害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中的公共秩序。殴打型的寻衅滋事是通过侵害他人的身体健康进而侵害社会秩序,行为人的行为更多地是侵犯了与社会秩序相关联的法益,比如在公共场所随意殴打他人,通常会引起围观、报警甚至对周围人造成伤害,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引发恐慌,在案发当地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而故意伤害罪侵害的客体是公民人身权利中的身体健康权。其次,行为方式不同。寻衅滋事罪是随意殴打他人,殴打的一般是不特定的对象,随机偶遇、琐事争执、一言不合出手打人,其行为指向的是不特定的对象。故意伤害罪是故意殴打他人,殴打的则一般是特定的对象,矛盾久远、关系特殊(邻居或亲属)、时常争吵、借机打人,则多半是故意伤害罪。但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对特定对象随意殴打,情节恶劣的,同样可以构成寻衅滋事罪。再次,犯罪手段不同。寻衅滋事罪中随意殴打他人实施的行为一般持续的时

寻衅滋事罪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解读

间较长,殴打次数比较多,造成的影响比较大,多存在胁迫被害人道歉,甚至要求被害人下跪、故意为难被害人等情节。故意伤害罪则多以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为目的,以破坏他人的肢体、器官、组织完整和正常机能为追求,多存在提前准备棍棒、匕首、道具的情形,殴打时间持续较短,手段比较凶残,殴打部位也是身体的重要部位。最后,造成的后果不同。寻衅滋事罪不要求被害人达到轻伤以上的后果,故意伤害罪要求被害人的伤情达到轻伤以上。

王小军寻衅滋事案中,王小军借酒滋事,仅因一名防疫执勤人员劝解其疫情期间尽量不要聚餐,就在检疫卡点无故殴打多名执勤人员,其行为就符合典型的随意殴打他人,且严重影响了防疫期间的公共秩序。常仁尧寻衅滋事案中,虽然常仁尧殴打的对象是特定的,侵害了被害人即常仁尧老师的健康权,但其殴打行为更多是侮辱性的,包括扇耳光、言语辱骂等,并未造成被害人轻伤以上后果。此外,常仁尧在公共场所随意殴打他人,不仅引发现场群众围观,而且通过网络传播视频的方式,严重影响了被害人及家人的工作生活,严重违背了公序良俗,其行为更多的是破坏了社会公共秩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卫生寻衅滋事罪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解读在线全文阅读。

寻衅滋事罪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yiyao/125725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