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事诉讼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最有效的一种手段,除了解决纠纷之外,还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保证法律规定的私人之间的权利得以实现的重任。所以,作为国家司法权行使的结果,法院有权强制证人向法院及当事人提供证言。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或者做假证的概率是非常大的。这大大影响了证人证言的取得及其真实性,从而削弱了其证明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证人的法律意识差;害怕遭受打击报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造成的损失得不到补偿。
这特别反映在民事诉讼中,由于民事诉讼一般没有检察院的参与,在没有检察机关这个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国家机构要求下,仅仅依靠律师个人的微薄力量,是很难说服证人出庭作证的。而造成这种状况最关键的是立法上的缺失,如,没有具体规定对证人出庭作证的物质补偿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只是规定了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由败诉一方当事人承担负担。但如果原告方因为财力问题无法先行补偿证人的损失时该怎么办呢?这个合理费用是否包括证人因出庭而造成的损失呢?这都无法从法律规定里找到答案。还有没有对违反作证义务行为有
明确的对应规定,特别是当证人出庭作证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如企业单位作为证人作证时,有可能会将企业的技术秘密公诸于众而影响营业,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
2.从查证的角度
由于证言属于言词类证据,其特点是直接性,所以证人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双方律师的质问才能使法官确认该证言是否属于可以采纳的证据。《民事诉讼法》
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当事人相互质证。”很明显,证人证言作为法定证据之一,当然是属于其中。但法律又规定了不出庭的例外,《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民诉法第70条里证人确有困难无法出庭的情况作了详细规定:
(1)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2)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3)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4)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5)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但显然,相当一部分证人可以以此作为借口来拒绝出庭,这也给法院不能强令证人出庭留下余地。虽然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
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又对证人确实无法出庭的情况规定可以用双向传输技术手段等办法解决,但考虑的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交通不便,法院经费缺乏,是无法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的。由于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在证人无法出庭的情况下,这种规定形同虚设,对证言的当庭查证成为不可能,使原本证明力不强的证言得不到进一步的查证。
3.从认证角度
我国《民事诉讼法 》第63条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就意味着法官在双方当事人提出证据并相互质证后,必须对证据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定过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里面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对于证人,则需要出庭,接受当事人和审判人员的质询。在此基础上,由法官自己决定对该证人证言是否可以采用,其证明力究竟如何。但不同于书证、物证等其他证据,由于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证人证言的认定相对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而这些问题是什么,如何去考虑都需要相应
的规则规范,但法律没有规范。实践中,由于无法保证证人出庭,大部份证据无法通过双方当事人的相互疑问和反证来加强法官的判断,而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等来确定证人证言在认定案件事实上所具有的证明力。我国的民事诉讼绝大部分是在基层法院进行,由于法官整体素质不高,加上法官也是普通人,有常人的意念、偏见、情感等心理因素,这些,必然对证人证言的评判产生影响,不可避免的导致对证言的主观、偏差的认识。
(二)提高证人证言证明力的建议
1.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法律条款是形同虚设的,出庭作证对于证人而言是一种法定义务,而义务的违反则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我国的法律、司法解释对此却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我认为我国应从以下两方面规定证人拒绝作证的制裁措施:(1)对于无正当理由拒绝作证的证人,公安司法机关可以强制传唤;(2)①对于经强制传唤仍然拒绝作证的证人,司法机关可以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或15日以下的拘留。②如果实施以上两种措施仍然拒绝作证的证人可定其为藐视法庭罪,并加以行事追究。
2.完善证人及其家属的保护制度和侵害追究制度 现行立法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保护乏力是证人不愿作证的重要原因。如何完善证人保护制度是一个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研究内容,如果不建立证人作证的保护机制,那么拒绝作证的现象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我认为对证人的保护措施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二是保护证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因出庭作证而受到歧视和其他形式的打击报复。如果某位证人因出庭作证其生命受到不法侵害,即使司法机关依法追究了侵害者的法律责任,也仍会给其他证人出庭作证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证人的保护在立法上应当增加必要的事前防御性保护规定,而且还应当以事前保护为主,做到事前认真保护,事中认真监督,事后严厉惩处使证人免受后顾之忧。同时对证人的保护措施应当具体化,比如明确保护机关,公检法机关主动为证人提供紧急通讯联络、开庭前为证人保密、提供安全住居、改换工作单位、允许迁移等,要发动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以便为证人建立一张全方位、多渠道的保护网,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保护证人作证、支持证人作证的良好氛围。
3. 证人经济补偿制度。
补偿范围应当是证人的必要支出,主要包括工资或者因误工而减少的收入、生活费、住宿费、交通费。其标准可统一由最高人民法院加以规定,也可各地高级人民法院结合各地居民的基本收入和工资标准制定相应的额度。国家可设立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专项基金,经费由各级人民法院统一掌握,提高证人证言的准确性。
4.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
有一部分人不作证的原因是私心存在所起的作用,这固然和当前社会风气有关,如果我们象宣传《税法》那样使人民群众知道证人出庭作证象纳税一样不可回避,如果我们象宣传《保险法》那样,使人民群众都知道证人出庭作证是一项公益活动,证人出庭作证在保护他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是在保护证人自己,那么坚信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状况将会大有改善。或许这种估计过于乐观,但也正说明了法律宣传大有潜力可挖。我认为应该把证人出庭作证的有关法律知识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向全社会进行宣传,使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深入人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公务员考试证人证言的证明力问题探究(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