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例子,告诉我们“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想不到的速度会出现”,他提出:技术的改变是
表面的,深层问题是技术使21世纪的青少年发生了什么变化?能不能进行教育流程再造?这
些问题,发人深省。
王余光教授《中国经典名著的选择与阅读》,让我认识了传说中的有些“老学究”式的固
执可爱的老师,他用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何为经典、为何阅读经典,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
择名著,如何去阅读名著。他对经典的研究令人折服,他力挺读经典要读纸本书,他带着个
人主观色彩的一些评价也让人捧腹,比如说对武松个人的分析,然而,这正体现了北大思想
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踏着风雨来的李彥教授,让我了解什么叫智慧与美丽的化身。事实上,这节《化学的魅
力》对我而言,像是在听天书,一个个字、一个个符号我都听得懂看得懂,可是把它们一串
起来,我就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了。然而,我对她在学术上的钻研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深
深地记得李彥教授说了一句话,如果能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成为自己的职业,同时又获得报酬,
那何乐而不为?是啊,热爱工作,应该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才能升
华为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成就感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工作的愉悦。 李四龙教授《佛陀与佛法》,让我这个心中有佛祖,却不知佛祖何来的人,对“佛”有了
新的认识。他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决定人生,了解了十二缘起,人痛苦的根源皆是因果报应,
苦乐皆是自作自受。上午才听完佛法,下午就接受西方交响乐的熏陶,李小龙教授一节《走
近西方音乐》,让我大开眼界。从前只是耳朵听听,现在我的第一次去了解交响乐的历史,了
解交响乐团,了解歌剧艺术及欣赏礼仪,第一次知道应该如何去聆听《命运交响曲》,如何去
欣赏《卡门》。钱瑞琴教授的《中医与养生》阎步克教授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同样都让
我对这些领域加深了认识。 雷兴山教授的《考古周公》、张逸娟教授的《感受京剧魅力》,最初看到课程表的时候,
我看着这两节课的课题,心想我会不会在这两节课上睡着了,然而,这两节课,正是让我内
心震动的课中其中两节。雷兴山教授谦虚地说他不会上课,只是来讲他的故事,然而这样的
故事,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一边感叹古人造墓的同时,一边敬佩着雷教授对考古工作的热
爱。张逸娟教授一开篇的全班齐唱《智取威虎山》,就把我这个一直不听也听不进京剧的人,
撩拨起了对这门艺术的兴趣,以至于能饶有兴趣地看完了后来安排的文化体验观看京剧《玉
堂春》。六十多岁的张教授,在课堂上的亲身展示,或讲或演或唱,无一不显示着她深厚的功
力,令人钦佩。
著名的曹文轩教授,似乎出场就在抨击,然而在三个小时的课堂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
文人对历史文明的尊重与景仰,对现实社会中美的缺失、感觉的缺乏、中国文明的衰败的批
判,他崇尚美的力量、文化的人性化、对感觉的追求,他现场给我们讲述的童话故事,让我
深刻的认识到“感觉丰富性强,人生相当于多一倍的生命时间”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节让
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课。
北大学习心得体会
说程郁缀教授的课是压轴大戏一点不过分,一个传说中的不让学生上课走动,还曾经把
一个教育局长赶出课堂的“老头儿”,会上什么样的课呢?我庆幸自己坐在了教室的前排,才
得以清晰地聆听程教授的精彩讲演、看到他行云流水般的粉笔字,他的课,是耳、眼、心灵
三合一的美的感受。程教授既是在讲诗词,又是讲历史。他既是授业,又是励志,还是劝诫。
他告诉我们老师的主要天赋在于爱,要爱讲台,爱学生;他告诉我们报答父母之恩是小报恩,
报答祖国报答社会报答人民才是大报恩;他鼓励我们要留下一个第一,要载入一部历史;他
提醒我们永远不变的身份是人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对父母要及时感恩,
常回家看看??
十三节课的文化大餐,让我充分领略北大教授的魅力,我从他们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
他们对北大的热爱、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他们自豪地说,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我们有中
国最好的文科和理科;对自身专业知识的自信,他们思想自由、敢言敢讲、幽默风趣、见多
识广、与时俱进;对社会的责任感,以拯救苍生为己任,不止一位教授在课堂上呼吁大家要
保护历史,保护文化,传承文化;治学严谨的态度,对我们普通的教师也毫不敷衍。我认为,
他们的人生是精彩的,也许有些教授的业余生活并不丰富,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谱写了
最有意义的生命,非常幸运的是,这样的生命,让我遇见了。 记得在开班典礼中,北大教育学院的高老师就告诉我们,北大的课堂是“来者不拒,去 者不追”。现在回想起来,终于领会了这句话。要有怎样的大气,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工作中,那些上课不听课的孩子,不完成作业的孩子,问题是出在孩子
身上,还是我们身上?如果我们也想成为这样的大家,必定也要有如北大教授们一样的精神。 有人说,生活,只是一种存在方式,它会隐形,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穿梭于精神所构筑
的世界,在那里攫取罕有的体验,再用文字加以注释。而这种游离的亲历便是别处的生活。
半月前,我生活在别处,感受那里的精神构筑的世界;如今,我回到了生活的原点,然而,
这个原点,应该被赋予新的意义。人不可能永远处在激情澎湃的听课状态,在学习之后,冷
静下来思考其中真谛,怎样让自己短暂的生命过得有意义一些?我想这是北大之行带给我的
问题,我将去努力去寻找,希望自己能度过有意义的生命。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公务员考试北大学习心得体会(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