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财政管理办法落后。一是执行预算不严格,执行预算时开支随意性大,在决策过程中很少考虑财政支付能力及清偿问题。二是财务管理不规范,非生产性开支过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即使有制度也执行不严,财务不公开,虽有民主理财小组,但如同虚设,有的乡村签字权过于集中于一把手,各级对财政的监督基本上流于形式。加上一些乡村干部搞短期行为,生活上讲排场,攀比成风,导致支出远远超过收入,不得不高息举债度日。
6体制机制成因。一是机构臃肿、人员膨胀。在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只得借债维持机构运行。二是人事管理体制不协调。乡镇机构多而杂,并且绝大部分受县级以上的条条管辖;乡镇既无机构设置权,又无人事管理权。而这些机构的人员费用却要从乡村收入中解决,人事权与乡镇财权脱钩情况严重。三是干部任用导向错位。乡镇干部的升迁,主要是看他们的政绩,一些干部为了做出政绩,想方设法甚至不惜巧立名目负债建设“形象工程”和示范达标工程。四是政府行使了万能职责。
7制度成因。一是土地制度。土地所有权的集体所有权依然虚化,这使得集体组织依靠土地等主要资料所有权来收取多项税费的权利和权威受到冲击,为了维持公共需求,乡村只有借款。二是组织制度。各级政府依然把村委会当作乡镇政府的下属的一级政权组织来对待,村干部“准行政化”行为明显。三是行政管理制度。在乡镇,好的部门全由上级直管,差的弱的就归乡镇,必然造成入不敷出。加上由于行政官僚的决策失误,以及寻租和腐败行为所导致的乡村公共产品供需失衡,是形成乡村债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是金融制度。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经济是劣势经济,金融依存度较高,但是,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
三、乡村巨额债务危害不容忽视
巨额乡村债务的危害不容忽视。用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的谢贵荣的话说就是“高额的乡村债务阻碍农村的治理与发展,政府信誉严重下降,乡村财政入不敷出,很多工作没法展开,包括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的基本职能都得不到发挥。”
1.阻碍农村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大量的债务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阻力。一是信用危机。由于农村债务长期得不到化解,致使这部分贷款不能按期偿还,形成金融部门不良贷款,甚至成为呆帐。乡村债务涉及面广,数额较大,势必使金融部门对农村放贷形成信用危机,不愿意向农村贷款,农村因资金问题而不能发展。二是投入不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乡村多方筹措资金首要的是偿还债务,有一点钱就要还债,根本谈不上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投入。三是经济恐慌。面对信用危机、投入乏力的局面,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产生悲观心理,情绪低沉,存在一种恐慌心里,不知“路”在何方,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由于乡村财政困难,债务累累,沉重的债务压力造成地方政权运转艰难。一是办公经费难以落实,导致“没钱干事”。 二是乡村干部队伍待遇偏低,挫伤了乡村干部的积极性,人心不稳,工作得过且过,影响了干部队伍作用的发挥。三是乡村疲于应付,其所承担的社会基本保障职能和公共职能根本无法履行,一些乡村大量挤占专款、拖欠工程款,导致农业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四是为了筹措资金还债,无法集中精力搞工作、抓管理,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对于绝大多数的乡村而言,不仅背负着沉重的债务,甚至自身生存都难以维系,有谁会相信他们能够对农民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很多乡村为了缓解沉重的债务压力,尽可能减少正常的公务活动,尽可能压缩经费开支,少数地处偏远的村干部为了减少车费开支尽可能不到乡政府开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乡镇面对农民的需要已经无法满足了,其所承担的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根本无法实现,部分乡村组织基本上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如果按照现在这样运转下去,将使乡村组织走向崩溃。所以有些人提出取消乡政府,包括设立办事处,就顺理成章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三农问题乡村债务的成因及化解(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