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实上,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共同发展的过程,涉及到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包括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发展。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去研究现代化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不去探讨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特征等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样的“现代化”难免要走弯路。对于今日的中国来说,如果没有文化的提升,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而在“文化提升”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就是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再现昔日辉煌,更重要的是对其中蕴含的积极的、进步的、精华的东西予以新的诠释、转化和改铸,赋予其时代内涵,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实现“文化提升”,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发扬时代精神。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厚古薄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实现综合创新。从根本上说,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相联系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然传统文化繁盛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将其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融入时代精神。融入时代精神,最重要的是融入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同时,还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成分。惟有如此,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伦理道德,使其与法治紧密衔接。一个社会正常秩序的建立必须依据一定的规则。从社会体系上说,规则有两大类:他律的规则与自律的规则。前者主要是法律规范,后者主要是伦理道德。强调法治,以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约束人们的行为,这是社会得以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而伦理道德是在价值观念引导下社会成员对自己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自我调节,它不仅把人们的行为调节在“理想”的程度上,而且正是通过这种调节,显示出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价值尊严,比法律制约更具有广度和深度。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伦理道德,使其与法律制约紧密衔接,建立起法律与伦理道德有效、合理联结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融合的桥梁。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起来,这是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否定,也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有着广泛的相容性,二者在哲学方法和思想精神上有着许多可以相互衔接之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价值的精华相结合,自有其内在契机。而这种结合的根本动力在于亿万人民群众所进行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融合的桥梁,使二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表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和谐社会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文化条件(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