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文化来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自己的长处,也各有自己的弱点。在15世纪以前,中国曾创造出居于世界前列的古代文明,走在很多欧洲国家的前面。进入18世纪,这种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但后来,西方国家远远地走到了我们前面。今天,我们又在奋起直追,取得了被全世界视为奇迹的巨大成就。事物就是这样波浪式地发展着。现在,世界上都很重视中国的声音。在文化领域,也应该有充满东方智慧和特色的中国自己的独立声音。在这方面,决不能妄自尊大,排斥任何外来文化,甚至像以往有些人那样声言要以东方文明来拯救世界,这是不切实际的;但也不必妄自菲薄,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甚至把生搬硬套外国学者的某些未必适合中国国情的论断当作时髦,结果是过分热衷于“趋时”,却往往容易“过时”。
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中国的实际国情,努力创造出既承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适应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同时与世界不同文化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是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
把和谐思想融入人类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兹全
●中庸之道是一条雍容和谐的大道,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之处。
●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同思想是合乎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
●在世界未来的发展中,努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和谐思想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积极因素,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走出一条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多样,精芜混杂。坚持古为今用,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联系世界未来,可以着重注意其两个方面的思想:一是中庸之道,二是世界大同。
中庸之道、和谐思想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之处。《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朱熹把它拿出来配《论语》、《孟子》作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中庸之道至少有两点是非常突出的:一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二是和。一般而言,两端之等距离的中间谓之中。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灵活性。中,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常有移动,中中有权,而不是固定于一点。中要与“和”连起来,能行中庸之道,“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贯注着中庸之道的精神,强调适可而止、和为贵。因此,中庸之道是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偏不倚、不过激无不及、雍容和谐的大道,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之处。
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早期的氏族部落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或宗族,自然会产生一种排外思想和感情。“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都是部落时代排斥异族的思想意识。非我族类,不接受他的祭祀;非我族类,必不和我同心。但随着交往的增多,族与族之间逐渐也汇为一体。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是会联合的,华夏和夷狄也是会联合的。诸多氏族联合而为部落,诸多部落联合而为部落联盟,这在古代比较常见。在大联合中形成共同体,狭隘的血缘关系逐渐被破坏,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思想意识也在逐渐改变。春秋时期,在华人眼里,区分民族的似乎已不是血缘关系而是文化关系。华人接受夷人的风俗习惯,就是夷人了;夷人接受华人的风俗习惯,也就成了华人。这种胸怀是氏族部落融和的产物,又反过来有助于氏族部落的融和。春秋时期,在先进士大夫中间已出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后来又产生了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礼记·礼运篇》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大同,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的理想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同思想是合乎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和谐社会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文化条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