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的深层时代内容(3)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和谐社会,正如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的,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运行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因此,也可以通俗地说,和谐社会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则是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是不可能达到社会和谐的,同样它也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零和游戏”,是片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旧式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现在,实践已经表明,我国经济转型兼具双重使命,即从前现代性社会向现代性社会的变迁,和由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多种因素同时并存、相互交织,形成了种种复杂的社会效应。随着社会风险化和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展,我国社会中各种不和谐因素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种种问题对我们现行的政策、体制、服务和管理系统构成了挑战。因此,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达到“社会更加和谐”,也就成了向新型现代性转变的必经之途。
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包含了对西方旧式现代性弊端的深刻检视,表现了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学理论发展趋势的现实预感,以及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变革经验事实的概括总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场促进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伟大实践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思想,把理论的可欲性与现实的可行性融为一体,将和谐社会纳入了可行化过程。“可行化”意味着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和谐社会的构想成为一种社会事实。应当看到,社会的风险化会形成更多的非预期性后果。这需要我们对现实中的多重事实做出权衡,提高社会结构的自我耦合、调节和矫正的能力。
其一,奠定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依靠科学技术,以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就要进一步深化对旧式现代性的反省。如果任凭人的欲望的驱使,继续将自然当作手段和工具,就无法摆脱来自绿色的诅咒,也无法避免遭受来自绿色的惩罚。应当认识到,社会是人文系统和自然系统的整合体,必须以此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程的一个基点。
其二,形成和谐社会的学习特征。今天,重构传统已成为一种“传统”,社会纽带不再取决于承袭。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在社会学视野中,学习型社会意味着学习型主体的普遍化,是社会行动主体(个人以及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自我更新。这种更新将体现在主体行动意义和生活实践方面,最终将体现在社会制度和结构之中。所以,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推进人的对话和沟通、共识和信任,从而使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创新资源得到扩展。学习将促成主体行动与社会结构的胶着、互生,也必将构成向和谐社会趋近的实践。
其三,把握和谐社会的工程指向。现代性是人类型塑历史的工程。新型现代性意味着与旧式现代性不同的工程指向,要求我们对社会工程采取积极反思和能动创造的姿态,进行新的规划、设计和运作,以及社会生活的重建——民主制度的民主化、法律秩序的法治化、社会管理的社会化、公共服务的公共化,等等。这些重建应广泛地涉及市场、婚姻、家庭、社会群体和组织,旨在修复和巩固社会团结,为和谐社会铸就坚实根基。
其四,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培育。现代性是人的自我更新、自我造就、自我解放的时代,人的主体化意识和行动是现代社会工程的基本保证,也是和谐社会和新型现代性的重要标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和谐社会社会和谐的深层时代内容(3)在线全文阅读。
社会和谐的深层时代内容(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