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向精彩--新课改论文(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月光曲》中的一句话,在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让学生用“幽静”一词造句。然而所造之句真是令人失望。
甲:今天,我在幽静的津河边散步。
乙:竹林里真幽静呀!
丙:下午,我们在幽静的树林里踢球。
……
不难看出,这三个句子似乎都造出了“幽静”的美,写出了“幽静”的环境;但是,甲句模仿之迹明显,乙句求速不求质,有投机取巧之嫌,丙句中“踢球”与“幽静”又形成了冲突,显得不协调。面对这样的句子,教师必须给以正确地引导:“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请你们充当小小画家,按照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四要素展开讨论。”学生们的讨论非常热烈,非常精彩。
不一会儿,一幅幅幽静的画面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明晰起来了,一个个优美的句子也在他们笔下诞生了。
甲:清晨,雾还没有散,爷爷就来到幽静的河边练习太极拳了。
乙:黄昏,我和几个小伙伴来到幽静的竹林里写生。
丙:夜晚,月光洒在田野上,乡村是多么幽静呀!
……
其中也有别出心裁的,如“清晨的树林里薄雾缭绕,偶尔传出几声鸟叫,真幽静呀1此处以小动写出了大静,真棒!
反思:点拨是一种艺术,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点拨,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学会的喜悦。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说、读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老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
案例二:及时总结求同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段,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反思: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让课堂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向精彩--新课改论文(2)在线全文阅读。
让课堂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向精彩--新课改论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