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后不久,我班一个小朋友生病住院,班上的同学知道后,买了鲜花、水果,写了祝福卡,自发地去医院看望她。后来她出院了,大家又抢着为她补拉下的课程。从一次次的践行体验活动中,“关爱他人,帮助别人”渐渐成了我班小朋友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
(二)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美国的米歇尔·博芭说:“家庭是美德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教育的强有力的人物。”家庭生活是学生每天经历着的生活。儿童每天都要和家庭中的成员进行交流,从父母及家庭的其他成员那儿获取大量的信息,接受着他们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的教育营养。因此可以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许多品质与习惯都是在家庭里养成的。这里是他们学习自理自立的地方,是检验他们品德行为的重要阵地,也是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起点。让学生体验亲情,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体贴父母,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苦与乐,这些品行的教育不是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必须要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体验、并得到检验,才能一步步走向成长。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长辈的过度呵护和关爱下,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他们对父母的艰辛劳动不懂得付出,只知道要求。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在教学《进厨房》一课后,我通过动员,使家长明白了让孩子在家中参加践行体验的重要性。家长们纷纷表示,愿意协助老师,为孩子提供体验场所,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了“今天我当家”的系列体验活动:(1)为爸爸妈妈设计一日三餐;(2)根据自己设计的菜单去菜场为家里买一次菜;(3)用餐前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妈妈的小助手;(4)用餐后帮助收拾、清洗碗筷,清理垃圾;(5)做一份水果拼盘请爸爸妈妈品尝。这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家长们纷纷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体贴父母了。”的确,小朋友都从亲身实践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明白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相信他们一定能逐渐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
(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的确,学生脱离了社会实践,所学知识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要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须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一种融说教于体验当中的活动教育,使学生在自我的需要和付出的体验当中,置自己于真实的情境之中,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精神,强化了德育内容,淡化了教育痕迹,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波澜,从而触及心灵,生成情感,自发地形成自律的行动,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
如:在《上超市》一课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超市进行了一次购物实践活动。小朋友个个兴致勃勃,纷纷购买了家中需要的和自己喜欢的价值十元的商品。通过这一次践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梳理了超市购物的常识,拓展了教材内容,使课堂对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更富于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知、行的统一。
心灵世界的教育不能靠“灌输”,也不能靠“塑造”,只能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由教师引领学生自主认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抉择、自主践行,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每一项活动都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去经历、体验而设计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了体现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要让全体学生真正走进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体验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