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因怕孩子在小朋友交往过成中受委屈,就阻止他与别的人交往,或者介入孩子之间发生的具体矛盾中,致使孩子养成依赖性,出现问题就去找爸爸妈妈。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交往能力。家长在平日里应当教育孩子不欺负人,有错误就敢于承认,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就应该和他讲道理,只要他改正了,就应该原谅他。以上方法目的是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2. 扭转讨厌别人家孩子来自家玩的心理
现代家庭中许多人不愿意其他孩子到自家来串门,原因不外乎嫌吵、怕脏,讨厌小孩子,有时稍不高兴就将孩子们哄走。其实,这样做往往会影响自己孩子与小伙伴的关系,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家长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孩子的伙伴来玩,如给孩子搞生日晚会,通过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对比自己的孩子和人家孩子,鼓励孩子多学别人的长处,这一点对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十分重要。其次,要帮助孩子学会交友。有些孩子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不善于交友,例如有些孩子在家里很好,一旦走出家门见到别的小朋友,就一个劲的往家长身后躲,表现出害羞、胆小的样子。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帮助他建立自信心,鼓励他正常的与别人相处。
六、 和谐民主、相互关心的家庭关系很重要
我发现在《纲要》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许多反映教育思想的新理念、新观点深入人心,几乎每个老师都能说出新观念,如:“要重视教育活动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使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发展幼儿的主动性”等等对这些观念、观点大家都表示认同,试图用新观念指导实践,分析教育行为。到今天,不仅仅是一个更新观念的问题,而是理念怎样向实践转化?怎样变为教育行为?我认为目前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幼儿园、教师所拥有的理念的先进性和家长教育观念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每一个幼儿大部分生活、学习的时间是在家里,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生活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成长。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爱并学会爱。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更不是粗暴干涉,如掌握不好会导致孩子表现退缩、不和群,或表现为攻击性强,总爱占上风。真正的亲子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并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关爱别人。孩子是否具有一颗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成为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1. 要有正确的教育态度
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克服自己的“利己”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把对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过度的溺爱、放纵决不是真正的爱,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孩子既然是家庭的一份子,那么他在享受父母所给予他爱的同时,也需要有所付出。父母要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另外,父母要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孩子,使孩子也能时常考虑别人的需要,决不能任其随心所欲,横行霸道。
2. 利用文艺作品进行形象教育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电视剧中的主人公。最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因此,为了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文艺作品中的积极形象来教育儿童。另外,父母、教师本身就是幼儿最直接的学习对象,他们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教师之间能够和睦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父母的价值观,与人交往,待人处世的态度也会对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论社会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