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于生活、引导生活指的是,教材中呈现的不仅是一种“生活图景”,而且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图景”,或“富含价值的生活图景”,即经过“重构”的、体现教育意图的、有教育意义的、能够发挥价值教化作用的和引导儿童创造与发展美好生活的“生活图景”。从个体发展的维度看,作为成长和发展中的人,儿童在本性上就需要价值引导,也只有在教育引导下才能得到成长和发展。因此,强调教材以儿童的真实生活为源泉,决不等于教材是儿童生活的“照相”或“照相”式的反映。从社会和教育的维度看,教,指的是“上行下效”,育,则要求达到“养子使作善”的价值目的3。彼得斯说,教育指的是以某种合乎道德的方式传递某种价值的活动和过程4,表达的也是这同一个意思。因此,任何教育、尤其是德育,进行价值引导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中,应根据教育性的要求,对真实生活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构”,生成“美好的生活图景”,作为教材的基本的和主要的构件。当然,这种价值引导必须与尊重儿童、尊重生活具有一种内在的、深刻的联系和一致性。
三、课堂中的品德教学与儿童生活
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大致可以表述为:“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这种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渠道得到体现和实施。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新的“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要“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课堂中的生活永远不可能真正等同于真实生活,也不应该变成真实的生活,而应该是一种经过“重构”的、体现教育意图的、有教育意义的、“近似真实的”生活,或者说“准真实的”生活。换句话说,课堂中的生活虽然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个部分,但它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生活,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真实的”生活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有意安排的、具有特定教育意义的生活过程。另一方面,生活本身就是儿童成长的“养料”和资源,是品德教学的重要资源,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受教育中的、教学中的)儿童”,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具体地看,课堂中的品德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教材是课程和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儿童。品德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因此,教学应该成为教师引导儿童从教材通向生活的中介和桥梁。在教材中出现的是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但它们基本上是一些“美好的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所以,在教材的“美好生活图景”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形成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美好)的过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主要以生活主题和活动范例的形式呈现,所以,教师可以在深刻理解教材范例的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的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设计,来达到“感受”“理解”“体验”教材所承载和传达的价值的目标。例如,在开展“我爱我的家”的教育活动时,教材里讲的是编者设计的“某个儿童”的家庭及家庭生活,在教学时,教师不是一味去讲述“教材里的儿童”的家庭生活,而是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儿童讲述、交流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家庭历史、家庭变化等,使儿童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总之,要注意通过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活动“激活”教材中的生活,使教材中的生活与儿童的真实生活建立一种联结,从而在教材与儿童真实生活中开辟一条通道。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品德教学与儿童生活(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