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课程重要形态之一的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它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因此,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不一定全部是有定论的知识,容许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争论之中的问题,教材要给学生研讨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教材成为指导学生理解、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手册”或“工具书”;成为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因此,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时,教学不能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尊重学生个人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关注人的个人经验,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的建构者和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道德规则和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努力使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
(三)在教学中重视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新课程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因此,如何将教学由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着力研究的问题。过去的品德课和社会课教学,教师注重把教科书中的概念、规则、知识转移给学生,强调知识和间接经验的传递、强调道德规则和道德概念的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从不关注学生间和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一条件下,教科书传授间接经验的比例相对减少,通过师生互动产生的直接体验和获得知识的量加大。教学成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不可分割的过程。
师生互动关系的建立使教师角色发生一种根本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决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教学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构建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教师要参与到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经验并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四)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和品德教育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同时,人的社会性发展也应当在生活中实现,通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来实现。学生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获得社会认知、社会知识、社会技能。而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教材是不能实现的,尽管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但教材必竟是相对静止的和有一定局限的,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动态进行的,因此,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提倡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决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不能将教育内容完全等同于生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