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外活动的知识性与艺术性
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打基础,停留在理论层面,课外活动是实证知识和拓展知识,扩及实践层面。根据国家新课标的价值取向,今后, 中学教学不再停留在普及普通知识、 向大学输送人才的层面上,而趋向于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界面、勇于动手、勤于拓展知识的面上来。作为一名教师,面对这种新形势,应该做好应对的一切准备。首先应该关心和关注国内、国际与本科目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抽空温习大学最新的课程,同时适当地将自己的爱好向其它科目或领域拓展,以便为新课标实践中选修课的开设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我觉得,这正是新形势下中学教师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在中学教学中,无论是指导学生做实验,还是写论文,搞科研,乃至搞讲座,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培养学生扩大阅读量,用科学实验和实证的方法去实践,为将来的实践和研究造就一点灵感,是很有意义的事。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深浅度和方向,适时指出并检测阶段性阅读和实验目标,不必全身心地投放,以免影响教师的正常课业。教师还要善于帮助学生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时间和精力的分配, 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课堂教学上,把握好教学活动的“放”和“收”。其实,在中学阶段,就学校的现实条件,教师们只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开启灵感、做好科学和实验的启蒙,实在是难能可贵了。
三、教育教学科研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任何一个教师一边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一边为了使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便于学生愉快地接受,适当地发挥,在教书的过程中还要提高自己的授业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素养。这就要求注重对自己全部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不间断的反思、扬弃和提高。这个程序过程就是一个教科研的过程。当今学校的教科研形式主义的东西较多,如果认为,利用业余时间写写论文,并参与评奖或者发表就是搞科研,未免失之偏颇,因为有些论文指导实践功能不强,有些文章可读性强,但可操作性却不强。其实,真正的科研就是如何在实践中寻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是个过程化的东西,科研的题目可以是任何一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可见,科研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优化过程方法,以便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样的科研才是最有效的科研。目前,一些学校科研的主阵地偏向在教学科研方面,而在知识拓展、育人的探索等领域不愿企及的现象明显。究其原因我看不外乎有两个,一是教师们所学的知识大多停留在高中阶段,对大学毕业后本科目知识更新和发展的趋势不甚了了,有的甚至完全没有涉猎或者干脆不愿去深究;二是在平常的教学和管理中,虽积累了一些方法,但没有或少有留取相应的记录和总结,他们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总结大多是应付检查,没有认真地写写。有一部分教师虽在平常的管理中也曾碰到这样那样师生矛盾等问题,但因是让人烦心的事,经历过后就不愿再去总结。当然,我们教育工作的现实问题就是教书容易育人难,在育人方面,好多教师不是知难而上,而是能逃避则逃避,故何谈体会、观点、方法、研究成果呢。我深深地感到,一个教师的科研应该在教育、教学上全方位地展开,这样,教师职业的终身感受才会深刻、真挚;收获才会丰满而富有;教学工作才能够不断有新境界。
四、知识修养与教育职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导向
作为一名教师,在从业过程中好读书是个好习惯,人们常说的“一碗水”与“自来水”的矛盾体中,教师“自来水”源就是教师不断的读书和积累。但读书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还真有一些职业要求。我觉得,除了与其它行业读书人相似的要求外,教师还应关注以下的问题:1、所读书籍应立足于自己从事的教学范围, 适度扩散。2、对书籍作者的观点要予以适当的扬弃,讲给学生的一定是健康、 积极的东西;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籍一定应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东西。 3、教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教师阅读范围可适当超越界河。4、精读的东西中,如其对教育教学有用,可摘要或复制下来,积累使用。5、阅读书籍要辅之以写作,这样才感悟深、理解透,便于及时将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6、读书所习的数据、趣闻、逸事等小知识,经过鉴别和取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适当见缝插针,引用进来,可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增色不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中学教师业务素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培养(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