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完全可以认定,在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而且它与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今后我国的学校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打破上述看到科学背后的道德意义和思想与思维的深刻涵义,并能由此促使他们从思想领域接受似乎与自己的专业全然无关的许多营养,并产生一种创造性的联想
为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目前不少学校都采取发许多措施,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德育改革日益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稳步发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得到加强,师资队伍和政工干部队伍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可喜的。但面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仅有措施上的改变和完善,没有观念上的突破,显然是不够的。要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上有所突破。没有观念的转变,现有的许多教育措施也是不稳固的。
在素质教育中,从总体上说,应该确立如下观念:素质教育应该是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变学生的各片面性为全面发展,变专门性发展为基础性发展,变显性发展为隐性发展,变被动性发展为主动性发展。
所谓变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就是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而是要通过科学精神的培养,树立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观点,承担起创造性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和精神。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知识化、住处化的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民的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同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无从谈起。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人的创新能力源于创新精神,这不仅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探索精神,开发创新思维,形成崇尚真知,热爱事业,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所谓变片面性、专门性发展为全面性、基础性发展,就是在教育中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播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学科知识这种专门性、片面性的培养模式,而是要积极探索出推动树立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这种基础性发展的新途径,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倾向。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的素质教育必须是全面的,其中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如下内容: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学会生活,具有健全和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立;学会适应社会,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战、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与完善;学会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总之,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所谓变显性发展为隐性发展,就是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显性发展形式,而且更要关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社会感悟力、健全人格形成等隐性发展形式,因为正是这些隐性发展的基础内容对人的发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从我国未来的发展看,人才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问题。没有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开拓创新能力和从事生产实践的本领,固然算不上合格人才,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追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尤其是没有解决好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怎样追求的问题,光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能干什么呢?因此,为了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更应该注重学生培养中对人才发展起主导作用的那些隐性发展的因素。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对学校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再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