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发展,使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得到极大体现,我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登上了几个大台阶,从1978年的三亿吨增加到1996年的五亿多吨,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正是由于改革的深入,原有粮食流通体制的弊端突显出来,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针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重大决策,即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原有粮食流通体制的弊端。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坚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实行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粮食企业自身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粮改加强了国家宏观调控,但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正是要求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促进粮食流通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如在国家控制粮食直接收购市场的同时,放开搞活粮食零售市场;在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支持粮食零售多渠道经营;在完善政府调控的同时,又以市场为主形成粮食价格;积极培育粮食市场体系,特别是县级以上粮食交易市场;加强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使之成为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等等。
二、当前我国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在我国,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严重问题,面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从需求方面看,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处在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过渡时期,未来十五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粮食消费需求也将持续增长。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粮食虽然还有很大增产潜力,但是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把这种潜力变成现实产量难度越来越大。原因之一是我国农产品单产在国际上已经处于较高水平,而家庭承包经营由于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业投入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农村科技推广和普及难度很大;原因之二是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且农业生态环境严峻,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必须改革现有粮食流通体制,以从战略角度保证我国中长期粮食供应。
如何看待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紧迫性?这是因为我国的改革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阶段、攻坚阶段,原有粮食流通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迅速加以改革,不仅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我国经济体制整体改革中滞后,而且影响改革全局。因此,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粮食流通体制刻不容缓。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是社会管理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政企应分离。而现在我们的政府与粮食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很不明确。一方面,企业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有追求自己经济利益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政府又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要求企业承担调节市场的任务。这样,企业承担两种职能,具有两种身份,其行为受行政命令和利益驱动两种力量支配,粮食企业挪用收购资金,政策性亏损剧增便不足为奇。这种矛盾如果久拖不决,影响将是多方面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之一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由于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国有粮食企业控制力的增强尤为重要。近些年来党中央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十五大”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等等。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控制力有所增强。不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国有粮食企业还承担两种职能,吃“大锅饭”,严重亏损,甚至让私商牵着鼻子走,改革显然严重滞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矿企业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