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介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供热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集中供热 现状 趋势
前 言
“十一五”规划中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现为世界第3大能源生产国和第2大能源消费国,若保持现开采强度,煤炭的储采比不足百年,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够开采几十年。因此,我国常规能源资源并不丰富,应建立正确的资源认识,并具有相应的忧患意识。我国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上要充分体现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为基本出发点。
热力技术是基于对能源有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原则而取得进展的。下面着重讨论燃气轮机热电联产用于区域集中供热系统的可行性及大城市中心商务区和高密度住宅区热力供应的方式。
1、我国热力供应现状
我国以煤炭为燃料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当前东北、华北各大中城市发展热力供应的主流模式。
区域燃煤锅炉房作为热源的集中供热系统是当前东北、华北各大中城市最主要的供热方式,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如今,北京已将部分区域燃煤锅炉房改为燃气或燃油锅炉房,极大地增加了供热成本。可以预见,分散独立燃煤锅炉房的供热方式在今后的几年中,将在华北的大城市中被逐步淘汰。
在长江流域的大中城市,民用住宅不设置供暖设施,所以长江流域的大中城市尚没有建立起以热电厂为热源的热网。
在华南地区,因其地处亚热带区域,冬季无采暖需求,建筑物的空调负荷是其热力供应的主要形式,目前在华南地区的大中城市,分散独立的空调机房作为办公楼、酒店、公共商业设施等建筑物中央空调系统的冷源是最普遍的形式。居民住宅则基本上都采用电力驱动的房间空调器。
2 大城市热力供应的形式
2、1设计观念、建设方式的突破
当前,我国在考虑建筑物的节能时,主要是以提高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减少热负荷为主要思路和出发点。与此同时,提高供热、供冷系统冷、热源和系统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2、2 DHC是热力供应的发展热点和方向
从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出发,对于大城市的高容积率区域(如中心商务区CBD),以天然气为燃料,热电冷联供(CCHP)的区域集中供热供冷系统(DHC)是城市热力供应的发展方向。建设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以淘汰常规的锅炉供暖和电力空调制冷系统,不仅一次能源利用效率高,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还能缓解夏季空调制冷用电高峰,充分利用天然气输气管网,而且可以大大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2、3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热力供应形式
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的逐步开发,西气东输项目的实施完成及俄罗斯天然气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天然气规划的实施,到2010年,270个城市将利用天然气414亿m³,到2020年城市利用天然气将达到937亿m³。上述情况使大城市中心商务区(CBD)以天然气为输入能源,热电冷联供(CCHP)的区域集中供热供冷系统(DHC)作为CBD区域的热力供应形式成为可能,区域集中供热供冷系统以天然气作为能源的输入形式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在我国东部地区大城市,空调负荷集中在电网负荷高峰期,空调使用期内平均负荷率只有40%。为空调设备供电的这部分输配电设备一年里只利用几百个小时,利用率极低,难以用正常的电费回收弥补其损失,导致发电及输配电成本上升。夏季电力最高负荷中空调用电占35%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夏季上海市用电负荷超过l200万kW, 2004年夏天,该市最高峰用电负荷达1500万千瓦,而用于空调制冷的负荷约占总用电负荷的1/3,达到500万千瓦。空调负荷的快速增加使我国电网的峰谷差增加,平均负荷率降低,造成发电输电资源的浪费。我国现尚处于空调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空调的发展,其对电力负荷特性的影响还会加大,对电力工业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以天然气作为能源输入形式的区域集中供热供冷系统可以平抑由于空调系统运行而造成的电网峰谷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矿企业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供热现状及发展趋势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