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投资与筹资的风险及其防范(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投资的另一失误:高校盲目性扩张,其隐患在于高校普遍债台高筑
近年来,我国高校发展的另一现象便是合并不断、规模膨胀。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340多万人增加到2004年底的1350万人,目前高校在校人数已超过2300万人。从正面来看,它表明我国高教发展已取得了历史性飞跃,但其负作用却是造成开办费用和初始资金的剧增和高校贷款的暴涨。据《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的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不少地方高校目前都已是负债累累。
从表面上看,由于高校产业化、与社会横向联合化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不断扩张本无可厚非,那么是何原因使扩张带有盲目性,并且造成债台高筑呢?笔者再作深一层探讨:
1.高负债率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是贷款风险最终承担者这一社会背景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决定了政府是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在高校贷款风险的转嫁过程中,政府在与高校、银行三者之间的博弈绐终处于弱势地位,高校贷款的最终风险将转嫁给国家财政。高校贷款风险向财政转化有以下三种方式:高校--政府途径:政府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当高校不能还贷时出面救助学校,承担贷款风险;高校--学生--公众--政府途径:当学校无力偿还贷款时,学校可能会提高学费标准或压缩教学科研经费,降低教学科研质量,从而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引起政府的关注和救助;银行--政府途径:当高校长期不能偿还贷款时,银行会采取诉讼、高校破产的方式给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救助高校,承担财务风险。正是这种最终由政府承担风险的惯性导致了高校贷款扩建热、投资狂和银行的“大胆”信贷。
2.高校规模的扩张普遍带有指令性、追随性和盲目性
我国高校合并、扩张已暴露出的通病是:对规模扩大的收益性、院校合并时的兼容性、高校教师队伍的配套性以及必需的开办资金筹集与未来贷款本息的偿还等诸多项目均缺乏科学论证。因此,从实质上讲,扩张或合并多数是为了完成上级的指令而盲目跟从或者为了学校级别的上升和提升名誉而被动实施的。其结果正如着名社会学家李培林所言:大学的超常规扩展,除了管理和教育质量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外,扩展中的债务问题却越来越显露。而实际上,许多大学已亏损运行,甚至多年连债务利息都无法偿还,贷款对学校形成的危机与风险已初露端倪。
3.债务风险意识淡薄,尚未建立筹资预决策和风险防范机制,贷款的使用、归还失控
以上两个方面均可称为造成高校高负债率和超额信贷隐患的外界原因,其内部原因为:(1)高校缺乏筹资的风险意识。事实上,高校偿债一是靠财政教育经费;二是来源于自身的学杂费和科技产业创收。而这些资金基本上用于维持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正常支出,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没有多少剩余,所以贷款的偿还只能依赖于高校招生人数和学费标准的增加,给高校带来教育事业收入增加的预期。但从我国的国情看,高校的学费上涨空间很有限,再加上由于外国人将进行跨国办学和国内民办高校以及二级学院等众多办学模式的存在,其招生人数也有了不确定性,所以,高校的信贷风险是不可避免的。(2)缺乏举债的效益性思考。我国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民主的决策程序,贷款项目和额度缺乏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盲目攀比建新校区、重复建设、资产重复购置、浪费严重等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对贷款的高额利息支出对教育资源产生的负效应认识不够,甚至有的只考虑当前资金的需要,没从提高资金效益上想办法,挖掘内部潜力、整合现有资源、降低贷款成本。(3)没有做出整体的归还贷款本息的进度计划,导致到期不能归还,只能拆西墙补东墙,临时抱佛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财经金融刍议高校投资与筹资的风险及其防范(2)在线全文阅读。
刍议高校投资与筹资的风险及其防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