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循环模式下审计质量问题探讨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人们对审计质量的理解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从最初认为审计质量单指审计工作过程质量或者是审计最终产品(审计报告)的质量,逐渐发展到目前的认为审计质量既包括审计工作过程质量又包括审计最终产品的质量两个方面,将审计这种信息产品的形成过程、传递和使用过程同时纳入到了审计质量的内涵中,但这种对审计质量的理解更多地是从生产者即审计服务的提供者的角度进行的。按照现代管理学中对质量概念的解释,使用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将被作为判断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审计质量也不应仅从审计信息的提供者角度进行评价,还要考虑审计信息使用者对审计服务的满意度,这样才能最终产生真正高质量的审计。
一、审计质量特征与审计质量系统
审计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于一般产品的质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是共享性即非排他性。是审计产品作为一种信息产品所具有的特征,指一方对审计信息的使用并不会使其他方受到影响。由于审计产品的这种特性,使得审计产品使用者的范围逐步扩大,难以准确界定。审计产品的使用者是审计质量的重要评价主体,因此审计质量应以公众利益为导向,以为公众利益服务为宗旨。
二是系统性。是指影响审计质量的众多因素构成了一个大系统,包括审计产品工作过程系统、审计产品消费、使用系统以及市场、法律法规等环境因素所组成的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各个影响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应从这个大的审计质量系统出发,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提高审计质量。
三是模糊性。这一特性是相对一般商品而言的。它是指由于审计产品质量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报告的使用者等利益相关者,各评价主体所依据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不同,导致审计质量的高低很难客观评价。
四是隐蔽性。是指一方面很难通过审计产品即审计报告的外表辨别审计质量的优劣,另一方面,审计报告在使用过程中其缺陷也很难被及时发现。如有时被审计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审计人员合谋,要求审计人员违规操作,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外部投资使用者在此情况下很难发现审计质量的缺陷。
审计质量这四种特性中可以把审计质量的共享性、模糊性和隐蔽性均纳入到系统性之中,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考察审计质量。本文从审计信息的产生、传递、应用和反馈等不同阶段出发,认为审计质量系统主要由泛审计系统、审计消费者系统和审计信息传递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泛审计系统是指包括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相关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的系统;审计消费者系统是指审计报告使用者所组成的系统;审计信息传递系统主要是指审计信息传递的途径。审计作为一种信息产品其各种特性会在泛审计系统、审计信息消费者系统以及审计信息传递过程中得到体现,从而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同时,审计信息在审计质量体系中的这一传递过程形成了审计信息的一个循环体系。
二、审计质量系统与审计信息循环模式
审计质量系统与审计信息循环模式是对同一内容即审计质量内容从不同角度考察的结果,其中审计质量系统是从静态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审计信息循环系统则是从动态的角度出发,把审计信息质量看成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审计信息的循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计系统中审计报告的形成过程,也是审计信息的信源地①。在这一系统中核心部门是各个审计机构。它们通过编制审计计划、审计业务实施(取证、判断)和出具审计报告等阶段形成最终的审计产品。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需要遵守行业协会所制定的审计准则及相关法规,接受政府监管部门(财政部)和行业协会的监督。另一方面是审计信息消费者系统。审计信息通过某种信道②即审计信息传递系统从其信源地传递到信宿③即审计报告使用者手中进入审计信息消费者系统,使用者依据所取得的审计信息和自身的判断力做出决策,使审计质量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审计产品即审计报告作为一种信息产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财经金融审计信息循环模式下审计质量问题探讨在线全文阅读。
审计信息循环模式下审计质量问题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