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4)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战略缺失。无论按照企业管理理论还是企业经营实践经验,总体的、长远的企业战略都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生存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国有商业银行要保证自身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更需要有“精密”的战略管理。但长期以来由于从体制上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行为行政化、短期化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战略,从而导致发展方向不明晰、市场定位不准确、发展重点不突出,要规模不要效益,重战术轻战略,经营管理的自发性强而自觉性弱,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少、延续性差,因人因事而异的变化多且随机性强,在竞争中被动反应多而主动出击少,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面孔相似、业务趋同、竞争失范。由于发展战略的缺失,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一是盲目进行规模扩张,为将来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风险隐患;二是由于注重短期效果,为寻求发展速度不择手段,恶意竞争,不仅为未来的发展压缩了空间,也扰乱了金融秩序和经济秩序;三是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仅仅强调快速发展,容易导致员工和经营管理者心浮气躁,一旦收益低于预期则会牢骚满腹,而收入的过快增长也容易出现收益完美疲劳,使收益刺激作用减弱,遇到困难则会失去斗志和信心;四是寻求泡沫式发展,贪多求大,容易不顾客观条件,不管市场风险,使发展失去理性,最终导致风险积聚,业务起伏较大。
(三)风险积聚。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正是长期以来我们把国有商业银行定位为国家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使其承担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巨大改革成本,积累形成了数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贷款,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巨大风险,这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巨大障碍。不良资产过高,风险过大,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我国整个银行业发展的软肋,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走向现代金融企业的羁绊。根据测算,一些具有国际地位的大银行不良贷款率一般为1%-2%,最高的也不超过5%;而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在经过2002、2003年分别下降4.5和4.69个百分点以后,不良贷款率仍高达15.19%,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高达16.86%。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虽然经过剥离不良资产,加上中行、建行股份制改革,国家注入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但由于我国信用体系还很不健全,国有企业改制尚未完成,国内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甚至诈骗银行资金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识别技术、信贷人员的素质等信贷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由于尚未建立控制风险的长效机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考核注重存款增量、贷款规模和银行效益,而对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考核较少,这种考核管理方式的片面性,弱化了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内控制度建设存在形式主义,内部稽核、审计部门依附于同级管理者,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权威性。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健康的风险文化、正确的风险经营理念,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重短期目标、轻长远规划,部分人员还存在职业道德差,自我意识薄弱,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掩盖风险等现象,行为约束力较差。在不良的文化氛围中,原本刚性的政策、制度、责任约束被弱化。风险控制体系技术的基础相当薄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量化度量程度低,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风险管理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内部评级体系相当落后,在评级指标体系上,缺乏对企业未来经营、财务、资信情况的预测评估。风险管理工具缺乏,尤其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财经金融对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4)在线全文阅读。
对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