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银行工作角度来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银行业的科学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银行业新一轮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出现过热趋势的情况下,强调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更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银行社会地位与市场定位的关系
银行在发展方向上应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注重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更要注重自身市场定位的合理化,使得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银行都能准确定位,在促进银行协调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地位或者说是社会形象,往往是一些银行机构实力的体现,追求社会地位往往是与追求银行的发展和经营绩效紧密相连,这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银行在地位与定位的关系中往往走极端,盲目追求大企业、大产业,盲目赶潮流、随大流。大企业大产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这些企业和产业建立合作关系固然可以树立银行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但是银行机构追求社会地位的结果,导致银行贷款严重集中和信贷结构的同构化,影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对低水平重复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由于银行市场定位严重趋同化,银行业的经济分工不合理,为其长远发展埋下隐患。市场定位趋同化不符合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这一风险管理的最基本原则,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将最终损害银行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银行业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市场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找准自己的"生态"位置,进行合理的市场分工,培植和建立自己的基本客户群,以比较优势,特色经营发展自己。尽量降低市场定位的趋同系数,规避被动的无序甚至恶意竞争,寻求银行业稳健经营、"长治久安"之策。
二、银行外在体制与内在机制的关系
体制改革往往是一次性设计,可以在短期内很快强制推行,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经营机制是内生性的,一般而言其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其作用具有长效性。体制如同产品的外包装,机制则是产品自身的质量。银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市场化的经营机制,金融改革要立足机制的引进和营造。
为了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家专门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从1999年开始陆续接收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数以万亿计的不良资产,现在又动用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为中行建行两家银行补充资本金,准备股改上市。为了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解决农村信用社资不抵债问题,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筹集了巨额的资金予以资助。令人担心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剥离核销,国家用其外汇储备补充它们的资本金,如果这种措施和办法并没有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只有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没有形成银行股权相对分散的局面,拥有少量股份的投资人或小股东在银行经营管理上根本没有发言权,那么公司治理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就不能从根本上优化银行经营机制。想通过这种方法引进外资,外资所占比例太小,没有发言权,也难以对外资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发挥外资在银行经营管理上的作用。
改革不仅是要解决外在的体制问题,更关键地是促进内在经营机制的优化。经营机制没有根本改变,商业银行还会不断制造新的不良贷款。不管是引进民营资本还是引进外资,其着眼点都应该是促进银行经营机制的优化。一个良好的、健全的经营机制,应该包括:表现为产权制度的产权运行机制和公司治理机制,表现为组织制度的高效率的科学管理机制,表现为分配制度和人力资源制度的银行激励机制,表现为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内控制度和自我约束机制等等。
三、银行信贷投向与信贷投量的关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财经金融运用科学发展观 解决当前银行的经营观念问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