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运用哲学观点简述了经济增长由量娈到质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思考、分析、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既有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又从哲学的高度结合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说明经济统筹发展的工作“稳中求快、重在加快”的必要与可能。
[关键词]:经济增长;哲学基础;统筹发展;行政管理;现实意义;新实践观;实现办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新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升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我市人口压力大,发展基数低,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工业化滞后,城市化滞后,农村发展滞后。对此,我们必须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各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总结发展过程中的成绩和教训,避免经济工作中的盲目性,以实现经济发展稳而快、快而好、速度和效益协调快速提高的目的,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指导,结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高度来分析实际,对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呼唤科学的发展观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和内涵,是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社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如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政治发展规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规律,等等。这些规律昭示人们,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类文明才能进步。违背这些规律,社会发展必然出现问题。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都已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更不是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不发展天下不会太平,社会问题不解决也不可能长治久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概而言之有五个方面:
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失衡。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投入,使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有些地方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文化事业体系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没有相应建立和发展,有的甚至相当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财经金融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