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典 经典审美(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同时,布鲁姆始终把道德主义看成审美认知和审美批评的最大敌人,“审美与认知标准的最大敌人是那些对我们唠叨文学的政治和道德价值的所谓卫道者”⑤审美要求自由,道德则要求限制,于是道德常常成为审美的桎梏。他之所以对老右派和新左派一概予以排斥,就因为它们都是道德主义的。在布鲁姆看来“就对审美价值的伤害而言,从意识形态上捍卫西方经典与那些宣称要摧毁或‘破解它’的人的攻击是相同的”⑥,二者的思考方法都不是从审美批评的角度去解读经典,而这种有意或无意的歪曲对经典自身的审美价值都是一种忽视甚至埋没。文学批评是艺术而不是工具,不应该作为用以唤回政治权力的武器,也不应该作为制度公正、社会和谐、道德进步的教材,打着这种旗号而抛弃美学标准和背离审美的文学批评对经典无疑是一种伤害甚至摧毁。 三、经典的特性
文学经典形成的原因及经典特性问题是布鲁姆在《论经典》中所要表明的重中之重,也是贯穿《西方正典》始终的核心思想。
基于布鲁姆文学审美价值的基本立场,他认为审美在经典的构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审美选择总是经典构成的每一世俗方面的指导准则”⑦。很明显,“审美”是文学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肯定审美选择对经典成为经典的指导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布鲁姆实际倡导的是“本质论”,即文学经典的形成是内在特质使然,即审美性。经典不是人为的建构,他从纯粹审美角度上维护经典,绝对肯定经典的形成具有符合文学本质要求的资格。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成为“记忆的艺术”,是因为它们是达到审美巅峰的佼佼者,经典的力量和权威是美学的力量和权威。在这种逻辑之下文学作品的等级化也是自然产生的,没有人可以把不够经典水准的作品册封为经典,也没有人能够把己经达到经典水准的作品贬入非经典之列,因为这完全是依赖文学作品自身特性的客观存在。
在此基础上,布鲁姆力图进一步追寻对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的认知。他认为经典的特性是一种复合的审美元素综合体:“只有审美的力量才能投入经典,而这力量又主要是一种混合力: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知识以及丰富的词汇。”⑧他还提到了这种审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陌生性”。对于“陌生性”,布鲁姆的解释是一部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为了形成原创性,作者会尽量使读者获得与众不同的新鲜感或对本已熟悉的事物的陌生感,以此来增加文学作品给人的“怪异的惊讶”,而这种无法期望和预料的感觉无疑是一种不可取代的审美快感。
同时,布鲁姆将“陌生性”立足在经典文本的创作心理上,反思经典的形成原因及流变,将抽象的文学史发展变化的研究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对经典作家的生命循环的研究。因此他提出了原创性:“一切强有力的文学原创性都具有经典性”⑨。他认为:“经典的陌生性并不依赖大胆创新带来的冲击而存在,但是,任何一部要与传统做必胜的竞赛并加入经典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原创魅力。”这看似残酷的竞争规则与他的著名理论“影响的焦虑”“创造性误读”密切相关,即文学经典在对后代作家的影响上表现出一种强大的权威力量,后代作家不可避免要受到前代经典作品的影响,而这种文学传统又决不仅仅是友好地为后代提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楷模,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权威造成的难以超越的压力,所以经典本身就是一个以原创性与前代作家的持续竞争。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布鲁姆:《西方正典》第12、12、12、12、28、16、16、20、18页,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文献:
1.江宁康:“文学经典的传承与论争——评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与美国新审美批评”,载《文艺研究》 2007年第5期。
2.江宁康:“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中的唯美主义倾向——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审美经典 经典审美(2)在线全文阅读。
审美经典 经典审美(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