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问题(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文化蕴涵的非对应性
在不同背景下,词汇的文化涵义还更多地表现为相互之间的差别。因为这种现象有时表现为不同语言间的词汇概念意义的貌似对应而实质涵义的大相径庭,由此造成的障碍问题更为严重。例如,英语中有着大量的习语,包括谚语、成语或寓言,它们都含有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但是如果缺乏这方面的文化知识,就会影响对所学内容的准确理解,甚至还有可能引起误解。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3册第4单元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Thiswasthelaststraw。它源于谚语Itisthat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谚语的原意是指骆驼无法承受最后往它身上加的稻草而倒了下去,它往往意指在某个工作、任务、环境等变得无法忍受的最后再增加负荷。课文中指当作者了解到自己将要干的苦差事之后,又得知还要在一个女人手底下工作时.再也无法忍受的心情。如果不了解这一文化背景知识,而是从汉语民族的文化角度进行思维的话,就有可能将该句理解为“这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样就完全背离了该句的原意。 (三)文化蕴涵的零对应性
这一特性表现为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涵义上的空缺。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特定的词汇,在原语词汇中一定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民族文化空缺,成为盲点问题。像在英汉语中都存在着不少和宗教、神话及特定历史事件有关的词汇,带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烙印。对于学习者来说,很难在母语中找到与目的语对应的说法。同样,母语中的一些习语性词汇要用对应的目的语来表达也很不容易,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相互找不到位置,这就是词汇文化蕴涵的零对应性。比如:不了解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就难以理解汉俗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说曹操,曹操到”等习语。不对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人名或地名及典故有所研究,也就无法揭示Shylock、melodrama、epic、Waterloo等词的深层涵义。
三、消除外语词汇习得中文化盲点的措施
词汇文化蕴涵上的盲点问题常使外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中获得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影响对目的语的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而学习者在词汇习得时一般满足于对词汇概念意义的理解,忽略或缺乏了解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蕴涵。一旦学习材料或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涉及词的文化涵义时就不知所措或理解错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外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词汇文化蕴涵的主题性教学
《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不少单元涉及目的语文化的主题,像老人问题、社会现状、西方节日等,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就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分单元进行文化导入。围绕某单元的文化主题,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简略介绍相关词汇的文化蕴涵,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词汇表达上的差异来内化课文中所提供的一些代表性词汇、短语,加深理解和记忆,为实际运用打下基础。例如:在《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第5单元,“AMiserable,MerryChrist.mas”一文中,“Christmas,ChristmasEve,Christmastree.SantaClaus,Chimney,Stocking”等均是些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值得我们去挖掘和了解。掌握这些涉及圣诞节习俗的语义词,对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将起到很有效的作用。
(二)树立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的理念,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语言反映着文化,文化又渗透于语言之中,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我们在进行词汇和语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以文化讲解保证语言教学的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把词汇与具体的语言材料相脱离,而应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词汇所依存的最好的文化语境,把词汇及与其相对应的课文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ABrushwiththeLaw”(《大学英语》第3册第1单元)一文中的法语词组“aufait”时,如能联系本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文中运用此词的双重意义:代替词组“befamiliarwith”避免重复;通过借用被视为“科学”、“高雅”的法语来显示叙事者良好的教育背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关于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问题(2)在线全文阅读。
关于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盲点问题(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