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目标协同的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指标体系,可测度和量化环境经济协同的进程,识别相关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对策政策[6]。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的协同面临的问题纷繁多样,牵涉面广,这就需要构建一套能体现数据可获得性和结果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在参照环保、农业和社会经济等相关规划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7],按照环境经济协同的内涵,构建了包含4个层次的指标体系,由35项指标构成。在指标体系中,其中绝对量指标只有农民人均纯收入等8个,其他27个都是相对量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恩格尔系数、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和农膜使用强度等4个为逆向指标,其他31个均为正向指标。其指标体系结构见表1。当然,这里构建的指标体系,针对的是一般的情况,各地在具体执行时,可进行适当调整,应用中时空间尺度应以县、市为单位。
二、环境经济协同的手段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的协同手段主要是解决靠什么协同的问题。协同手段是协同主体关于协同所采取的方式、工具和措施等的集合。综合而言,协同手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鼓励—自愿型。其中每一类都是由多种具体手段构成的复杂手段体系。
(一)协同手段的构成
依据协同的主体和协同手段实施的强制性程度以及发展趋势,可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鼓励—自愿型等三大类协同手段。一般而言,命令—控制型手段的强制性最高,经济—激励型次之,而鼓励—自愿型强制性程度最小,基于协同主体的协同手段的类型的具体构成见表2[8]。
(二)协同手段的比较
当然,不同类型的协同手段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在具体选择时应全面分析三大类协同手段的基本原则、体系构成、主要优点、主要缺点、防治环境问题的属性、效果影响因素等各个方面,从而加以综合配套地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有针对性的手段或手段体系,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综合已有的研究文献,三种类型协同手段的比较见表3[9-16]。
三、环境经济协同的基本策略
(一)实现协同目标的阶段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的协同是分阶段的,从协同的水平变化来看,可划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和解决突出农村环境问题为重点,初步构建基本的协同机制。在中级阶段,以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机制为重点,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和生活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保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格局。在高级阶段,协同发展的机制将走向完善,协同走向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完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和生活体系;城乡一体化的环保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实现协同目标的步骤
就协同的实施步骤而言,借鉴国内外协同发展已有的经验,可选择基础条件比较成熟的点先行示范,探索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转型经验,进而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在新农村连片推进示范区中,按照协同发展的思想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农业园区生态链设计、农民低碳生活倡导,充分利用试点示范的优惠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开展协同发展的规划与政策试点,探索可延伸到所在区域范围的协同发展的经验,再总结推广,以建设环境经济协同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连片示范推进的类型
新农村环境经济协同的连片示范推进类型,主要包括三类方式:一是对地域空间相连的村子实施连片示范推进;二是针对协同面临的同类型障碍或者相同的协同目标,对地域上分割的多个农村同步推进;三是通过建设集中的环境治理设施或生态修复工程,能整体推动协同发展的农村。
2?连片示范区的选取原则和要求
新农村环境经济协同的连片示范区的选取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符合一定的要求。在具体选择示范区域时,要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经济和环境特点,并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类型、重点环境问题类别等方面都要有所涵盖,这样的示范布局,才能对不同类型的其他农村真正起到示范推广价值。可考虑将以下地区作为示范区域: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循环农业促进行动、乡村清洁工程、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等重大政策和工程实施区。已有一定工作基础,预期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这些地区可以在政策叠加作用下,可以比较明显地见到成效,对后续的推广和扩大示范地区,能起到较好的标杆作用。在协同发展的连片示范村选取要求上,连片区原则上应在同一个县级行政区范围内,这样便于协调,但对于地理相连、问题相关的区域,也可考虑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示范区,同时,受益人口要有一定的规模。
(三)建立协同目标和手段的双向反馈调节机制
根据协同主体、协同问题的类型、协同的目标、协同手段本身的特点、外部条件等因素,依据适用性、引导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进行协同手段的优化选择。针对某一领域的协同对象时,协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体系,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的。命令—控制型手段是基础和保障,经济—激励型手段是杠杆和导向,鼓励—自愿型手段是动力和去向。总之,三大类协同手段要综合应用,以发挥协同的合力。只有多种手段的综合配套使用,形成合力,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服务协同目标,手段支持协同行动、目标引导协同手段、手段促进协同目标的良性循环。
有效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同样是一套手段体系,具体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政策创新、投资、财税、农民教育和培训、战略规划、组织管理等。应当强调的是目标与手段具有整体联系性,目标只有符合规律和各地区实际条件,有战略远见,适应目标要求的手段也就是主要的、重大的措施才会有创新性、健全性、可行性;手段具有创新性、健全性、可行性,才能保证目标得以实现。手段要注重战略全局上的实用性、有效性及其紧密的配套性。手段有效、健全与否,就看它能否有效实现目标。总之,在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实际,寻求适宜的环境经济协同策略:以“环境优先”为目标,综合应用“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鼓励—自愿型” 的手段体系,实施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过渡、由连片示范向全面推进不断演化的步骤,以建设经济繁荣和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的策略(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